“鲁本斯:转变的力量”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施泰德博物馆
几乎没有哪个艺术家像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1640年)这样对欧洲巴洛克绘画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德国法兰克福施泰德博物馆专门为这位世界著名的艺术家举办了一次综合性展览,“鲁本斯:转变的力量”将于2018年2月8日至5月21日展出。展品大约有上百件,包括31幅画作和23幅大师画,反映了他创作过程中迄今为止鲜为人知的一面,也展现了他与前人、同时代人艺术成就的深刻对话以及五十多年创作的深远影响。鲁本斯的作品深受古代雕塑、意大利及阿尔卑斯以北晚期艺术的影响,也借鉴了十五世纪末到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本次展览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鲁本斯是如何借鉴不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的。它汇集了绘画、素描、版画、雕塑等各流派的艺术品。除了从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外,还有前人、同时代人的作品,比如提香、丁托列托(Tintoretto)、亨德里克·霍尔奇尼斯(Hendrik Goltzius)、亚当·埃尔斯海默(Adam Elsheimer)、詹博洛尼亚(Giambologna)。
施泰德总监菲利普·德曼德(Philipp Demandt)说:“本次大型展览全方位地向观众展现了这位杰出艺术家超凡的天赋,巴洛克风格的杰作对观众的吸引力从未停止。”
“鲁本斯是巴洛克时期杰出的高产艺术家之一,他不仅影响了后世许多艺术家,还为自身的创作汲取了各种各样的素材。我们的展览提供了独特的机会,让我们能直观感受到这一创造过程。”施泰德博物馆的策展人桑德(Jochen Sander)说道。
鲁本斯的绘画主题多样,从著名的神话题材,如: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帕里斯的评判或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到与新约旧约相关的基督主题,如:处决荷罗孚尼、埋葬耶稣等。鲁本斯对基督教的皈依是其绘画主题转变的最好力证。起初,他以神话中肆无忌惮、野蛮残忍的神为原型创作了一些作品,后来他又转而塑造苦难的耶稣形象,身形鲜活、手法精湛,颇具古典风格。
《戴荆冠的耶稣》,艾尔米塔什博物馆(Hermitage Museum),1612年
《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630年
古罗马雕塑沐浴的维纳斯半蹲像给了他创作启发。相同的姿势,却传达出不同的心境。在鲁本斯的笔下,她不仅是画中冻僵的维纳斯,也是那个为失去情人而伤心的爱神。类似的还有佛兰德画家米歇尔·柯克西(Michiel Coxcie)的《亚伯之死》(1539年),鲁本斯按照自身的理解创作了《该隐杀死亚伯》(1609年)。不久之后,他又转而塑造悲剧的英雄形象,也就是在这一阶段,荷罗孚尼之死、不朽的普罗米修斯诞生了。几年后,鲁本斯的作品更是声名大噪,恐怕只有伦勃朗能与之媲美。伦勃朗的《参孙失明》(His Blinding of Samson)是施泰德博物馆的重要作品之一,据说只有了解他对鲁本斯的研究背景才能读懂这幅画,因此,该画也被列入此次展览中。
把鲁本斯的作品与原型直接比对,可以发现他对绘画主题、创作形式的转变做出了极大的努力。鲁本斯的创作得益于对原型的回归,即当时他所处时代的艺术理论对“效仿”的理解,这也是他试图超越的地方。每一次的转变造就了杰作的诞生,这些画至今仍吸引着无数观众。
《冻僵的维纳斯》,1614年
《维纳斯哀悼阿多尼斯》,多维茨画廊,1614年
《参孙失明》,1636年
本次展览由施泰德博物馆和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联合筹办,其中,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专程将五幅鲁本斯的作品运往法兰克福。施泰德博物馆中关于鲁本斯的藏品也一一展出,包括为圣奥古斯丁安特卫普教堂祭坛画的《圣凯瑟琳的神秘婚姻》(1628年)和一些素描、版画。另外,还有来自安特卫普中非皇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伦敦国家美术馆、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普拉多博物馆、马德里堤森美术馆、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和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等世界各地提供的作品。
彼得·保罗·鲁本斯的自画像
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年生于德国锡根,家中排行第六,于1640年5月30日在安特卫普去世。年轻时候的他就以创新精神闻名于世。他不仅是名画家、艺术理论家、收藏家,还是位外交家,是欧洲学者和王子们敬重的合作伙伴。所有这些都源于安特卫普——他生活的中心。他的作品至今仍存放在他的故乡,那里有鲁本斯故居和工作室,还有50多幅作品存放在各大教堂和博物馆。他曾师从三人,其中一位是安特卫普画家奥托·凡·温(Otto van Veen)(1556年-1639年)。在他21岁的时候,他加入了市画家协会的圣路加公会,开始认识安特卫普的知识界人士。1600年,他去了意大利,一呆就是八年,正是在这里他熟悉了古代雕塑,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持久的影响。1608年,他回到安特卫普,被任命为宫廷画家,为奥地利大公爵阿尔贝特和其妻子伊萨贝拉·克拉拉·欧仁妮作画。不久他便和市书记的女儿伊萨贝拉·布朗特结婚。那时的他已经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画家,为国王、王子、政治领袖、外交官作画无数。1626年他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后来奥地利大公爵也辞世,他就成为伊萨贝拉的顾问。从1625年到1628年,他为西班牙和英国的和平谈判来回奔波,同时争取结束联合省北部和荷兰南部的冲突。正是他杰出的谈判技能,才能让西班牙和英国的《马德里条约》在1630年顺利签署。1630年,他和来自中产阶级的海伦·富尔曼结婚,育有5个孩子。最后,他在安特卫普圣詹姆斯教堂找到了安息之所。
(文章来源:Artdaily 编译:周翔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