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正在上海吴昌硕纪念馆举行的“第二种机遇:中挪丹加陶瓷艺术展”并不仅指影响日常生活的回收材料的循坏过程或社会观念的变革,而是展现来自中国的陈小丹、来自丹麦的克里斯汀·哈布、来自挪威的海蒂·比约根和来自加拿大的琳达·索门这四位艺术家,如何在各自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以陶土作为探讨共同面临生活抉择时刻的,一种相似而又迥异的表达手段。
陈小丹作品展出现场
陈小丹作品展出现场,作品局部细节
陶瓷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中,一直有着以“器”载“道”的价值担当。这和陶瓷泥土的物性有关,也和我们根植于乡土的情感纽带有关。泥土经过艺术家的拉、印、修、刻、晒、施等等手工造化继而进入高温灼炼下的历程,终以千万种偶然因缘,碰撞出不可预知的精神力量。这种伟大的力量,潜伏在日常的器物生活里,虽信手即可拈来,却是人类赋予陶瓷从最原始的土地当中,跃然而生出的第一种机遇。在艺术创作中运用现成品的能力,源于艺术家对于废弃物,或者说人类在数千年文明中不断建设摧毁和再建设再摧毁当中所遭遇的副作用和并发症,趋于超常的敏感。这种敏感使得陶瓷艺术这一源于先祖手作传承的文化遗产,在她俩挪用、解构和再造的进程中,迎来第二种机遇。这种机遇,是对于海蒂·比约根和琳达·索门之批判现实主义的赞美,也是对于陈小丹和克里斯汀·哈布之历史浪漫主义的回应。这四位艺术家正在用自己的手,和手中充满釉色肌理的陶瓷来诉说一场故事。仔细聆听这些和泥土窑火有关的故事,它们正跨越不断飞逝的历史和现况,地缘和政治,语言和文字,性别和身份,跨越我们正在深陷其中的欢笑和哭泣,严肃思考,和下定决心的瞬间。陶土历练千年,相信我们的生存机遇也将再次浮现。
陈小丹作品展出现场
陈小丹作品展出现场
来自中国的陈小丹和来自丹麦的克里斯汀·哈布,在她俩分头一脚踏进追溯本土历史和文化线索的河流之际,因为陶瓷这门艺术,东西两岸,不期而遇。恣意迸放的思维花火在成长于传统瓷国和欧洲北岛的两颗大脑里,交迭闪烁出世纪间上海滩涂里的旗袍传奇和千年前蛮荒维京时代中精微的文字流变。具象的身体和抽象的符号共同编织出一卷跨文化的地域图景。而这图景,则通过陶瓷这一真实可触的物件来传递。陈小丹,生活在中国并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发展进程,她的创作持续诉说着当代中国的变革。丹麦艺术家克里斯汀·哈布女士的灵感则来自于北欧的维京“völv”群体,这是在维京人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妇女群体。克里斯汀说,“她们通过现代看来仿佛是巫术的练习中获取了另一种知识信息的维度。在旧的时代,这是非常普遍的思维活动。我觉得这种女性和自然交换信息,并感受其他生命体的直觉是相当迷人的,我并不将其视为迷信或者弱点,而是将其视作对废弃事物的一种重新审视。”
克里斯汀·哈布作品展出现场
克里斯汀·哈布作品展出现场,作品局部
在挪威艺术家海蒂·比约根的心里,“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家,我对批量生产的物品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从被大家遗弃的物品中,或是从二手市场甚至垃圾桶里寻找灵感。和创作全新的形式去表达自我不同的是,我假借、抽取或者复制已经失去价值的日常生活物品,并给予它们另一种机会。”
海蒂·比约根作品展览现场
海蒂·比约根作品展览现场
海蒂·比约根作品展览现场
来自加拿大的艺术家琳达·索门则认为,她自己的创作“探索何为文化间的游牧,拓展或收缩个体的需求,去适应生活。我的作品期冀文化和种族之间的碰撞:陶土原料被集群的废弃物拉伸,被收集的事物向着曾经拥有他们的人们诉说着故事。中空的形态穿越空间,从表层释放,仿佛一片复杂的爆裂。”
琳达·索门作品展出现场
琳达·索门作品展出现场
正如评论家亚历山大·马纳赫在《艺术新闻》里针对于新一代陶土艺术曾说,“陶瓷自身会运用色彩和质感,去探索围绕在它们周边的,新鲜生猛而又复杂精致的,自然而又深邃的性别和种族关系。”不仅如此,它们还反映我们的物质材料社会,文化差异和全球化的消费主义。陈小丹、海蒂·比约根、克里斯汀·哈布和琳达·索门这四位陶瓷艺术家正是这一新陶土艺术运动中的代表群体。
特别支持单位: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主办单位:上海吴昌硕纪念馆、上海浦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艺术浦东(上海)艺术品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挪威外交部、挪威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挪威工艺协会、挪威卑尔根市政府、上海自贸区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景德镇陶瓷大学
赞助单位:上海大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上海东浩兰生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 2017年12月5日-20日(上午09:30-11:00,下午13:00-16:00,周一馆休)
展览地点:上海吴昌硕纪念馆
展出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东路15号
参展艺术家:陈小丹(中国)、海蒂·比约根(挪威)、克里斯汀·哈布(丹麦)、琳达·索门(加拿大)
策展人:张婷(中国)、比昂·英格·福利瓦格(挪威)
平面设计:丁蔚(中国)
展览设计:魏皓啟(新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