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位出国学习西方艺术的艺术家李铁夫,到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出国留学、旅居海外,每个时代总有不同的艺术家重复着这种经历。但看似相同的经历,却因时代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于是便超越了艺术家的个体经验而带上鲜明的时代特征。筑中美术馆长期打造的青年艺术家展览品牌“天天向上”名师提名展今年来到第七个年头,本届展览遴选的艺术家全部具有海外留学或驻留经验,在中外文化艺术如此频繁交流的当下,展览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一群体在当代跨文化语境下的思想和创作状态。
于霏霏 作品
于霏霏 情人的眼 摄影装置 尺寸可变 2016
2017年12月10日下午,筑中美术馆倾力打造的青年艺术家品牌展览“天天向上·筑中美术馆2017年度名师提名展”正式开幕并于开幕前举行了专题研讨会。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汲成,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策展人彭锋,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鲁美美术馆馆长王易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白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端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王家增,艺评家夏可君,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杨宏伟,艺术评论家许晟等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并围绕本次展览主题进行了研讨。
冯冰伊 你一生的故事-月亮看见了局部 影像声音装置综合媒介 2015
冯冰伊 你一生的故事-月亮看见了 影像声音装置综合媒介 2015
今年“天天向上”来到第七个年头,展览继续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策展人彭锋担任学术主持。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展览将目光投向具有海外深造/驻留经验的青年艺术家。参展艺术家共计27位,由24位中外知名艺术院校教授、艺评家推荐。这批艺术家于国内专业艺术院校毕业后,分别赴美、英、法、德、韩、比利时等国深造学习或参与驻地项目。展览综合呈现了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元化的创作形式,从一个侧面呈现了该群体在中外文化艺术如此频繁交流的当下,在复合型和跨文化的语境中,他们的创作状态和精神内涵。
展览现场
吴昊 La Révolution de velours 布面油画 97x146
名师说
展览学术主持彭锋教授希望通过本次展览重新吸引艺术界对海外留学群体的关注。“今天出国留学的艺术群体和20世纪初留学的前辈艺术家有很大不同,早期艺术家出国留学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他们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而奔走异国,带有强烈的使命感;今天的艺术家出国学习大多没有明确的目标,心态上就是出去看看,增加生活和异国文化的经验。最近几年,出国留学的青年艺术学子越来越多,这样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究竟在国外收获了怎样的学习和创作经验,他们和在本土学习的艺术家到底有没有区别?这是展览要呈现的。此外,今天我们都强调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我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提示一种看待中国文化的方式:我们不要陷入一种误区,认为中国文化都是传统和古代的,实际中国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很有弹性,中国文化不是固定和一成不变的东西。”
展览现场
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端廷认为,留学是中国艺术一百多年来的一个重要话题。无论作为文化交流还是中国一度作为弱势文化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留学在历史上承担了中西文化交流和间接提升中华民族生存能力的重要作用。中国第一位留学西方的艺术学子是李铁夫,20世纪初,从留学欧美的徐悲鸿、林风眠到吴冠中再到解放后中国主要留学目的地变为苏联,改革开放后留学又迎来第三大高潮,现在热度和规模越来越大。今天,信息的快速传播、全球化、留学艺术家的回国使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同时代非常接近。西方的美术教育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变成观念的较量和培养,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独立思想和自由意志的人。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能够看到留学对当下青年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艺术家说
温京博 困•围 装置 60x60x20cm 2014
艺术家温京博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视觉传达专业,2003年赴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学习新媒体专业并在德国度过了五年的留学时光。温京博此次参展的作品名为《困·围》,游动的鱼儿在由“困”、“围”两个字构成的迷宫一般的鱼缸中徘徊环绕,不断游走,寻找游向更广阔空间的出路。这件作品是温京博鱼题材系列作品的延续,艺术家以鱼的“困围”隐喻了当下人类的生存境遇。温京博坦言德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为他提供了观看和处理自己艺术创作手法和语言的另一个面向,其艺术观念和对生活的表达不再局限于过去的专业和学术背景,而是从问题出发,转向更加综合的多媒介创作手法。
王敏 浪潮 纸本水彩75x55cmx18 2017
王敏作品 《浪潮》
王敏作品 《浪潮》局部
同样留学德国,艺术家王敏的作品《浪潮》由纸本水彩、雕塑、装置组成,同样以动物为指代,关注身处社会、环境变革和经济大潮中人的现实处境。“刚到国外比较挣扎,因为国内外教育对艺术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我的表达方式也在不断突破过去的边界,在国内我们解决的通常是造型、空间、结构的问题,但到了国外变成解决自我、内在和与周边环境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赵银鸥 2014.12 24×30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4
艺术家赵银欧2014年在韩国釜山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驻地项目。在那一个月当中,赵银鸥每晚要与蜘蛛、老鼠和蛇“搏斗”,她说那是一种直接的神经经验,“我体会着孤独、恐惧、歇斯底里,那段时间完全是我和我在一起,幻觉、精神妄想连同心底的记忆交织混合在一起”,她的作品强烈表达了艺术家的直觉和个体经验。
徐赫 猎鹿人 丙烯,油彩 130x97cm 2016
徐赫作品
旅德艺术家徐赫认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更像“试验品”。他们身处文化碰撞的前线,突然置换的文化背景是每代艺术家共同面临的问题,重新融入新的文化语境还是维持自己过去的文化系统。“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当下复合型文化系统下综合性生长的样品,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艺术家如何选择将直接导致个人语言方式的变化。”(台馨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