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开幕式
9月16日下午,”德国8”之“艺术之规——德国当代艺术”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17位艺术家的近90组作品,涵盖了油画、水彩、素描、雕塑、装置、摄影等多种形式,将德国现当代艺术的成果和精神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公使雷宇翰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德国8展览总策展人范迪安致辞
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主席、德国8展览总策展人沃尔特·斯麦林致辞
作为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框架下的重点项目,“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展览由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和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和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主席瓦尔特·斯迈林教授担任总策展人。展览项目囊括了德国1950年代至今最具影响力的55位艺术家的近320组作品。包括七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学术主题展和一场学术论坛,分别于9月15日、16日和17日在各联合主办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太庙艺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红砖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元典美术馆和白盒子艺术馆开幕。
“艺术之规”展览邀请了德国当代绘画、摄影、装置和观念艺术等方面的杰出人才,他们的艺术观点和创作语言惊人地多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力场:弗朗茨·阿克曼和他的旅行记录拼贴绘画;霍斯特·安特斯和他介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具有艺术历史特征的绘画作品;史蒂芬·巴尔肯霍尔用超写实手法表现人物、动物,甚至是建筑,创造出独特的彩绘木雕;亚伯拉罕·大卫·克里斯蒂安糅合脆弱性与稳定性,利用它们微妙的平衡关系创造独具韵律的静态雕塑;著名的观念艺术家汉纳·道波温通过文字和影像的方式表达——或者按她的说法是“转录”有形的时间;德国艺术圈的公认的顽童马丁·基彭伯格像道波温一样关注现实,但他愤世嫉俗又诙谐幽默,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社会的弊病都逃不过他的画笔。这些作品在央美美术馆同台亮相,它们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和激烈碰撞前所未有。
导览图
嘉宾参观展览
约尔格·伊门多夫作品展览现场
约尔格·伊门多夫作品展览现场
约尔格·伊门多夫作品展览现场
斯蒂芬·巴尔肯霍尔作品展览现场
嘉宾在斯蒂芬·巴尔肯霍尔作品前合影
乌韦·科斯基作品展览现场
另一方面,展览对现代艺术提出的“艺术自由”进行了精细的表述。这些艺术家着意挑战人们习以为常的感知模式,他们突破程式和惯例的限制,且有能力通过各自作品内在的歧义来粉碎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形象。
以约尔格·伊门多夫和丹尼尔·里希特为例,虽然他们的生平轨迹完全不同,但不约而同试图拓展艺术的意义和功能:伊门多夫质疑艺术的力量,他认为艺术家受困于工作室,受困于艺术与创作领域之外的生活。一方面,在孤立的象牙塔里他可以保证作品高产,但同时又渴望冲破藩篱,走出象牙塔,走到劳动人民当中,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和传播他的社会政治观点,发挥艺术在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作为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社会观察者”,伊门多夫的画作不仅描绘了艺术家的世界,也描述了诸多社会问题。里希特保持着与伊门多夫类似的主张,他绘画中的图像充满了精神层面的内容,可以被看作是对事物状态的主观反映。他的作品也常常包含诸多对纪实摄影、艺术史和时事的暗指,致力于解决社会现实和政治生活中的问题。
相对于里希特等人通过对艺术主题和功能的把握来突破规范、追求艺术自由,阿尔伯特·奥伦精彩的新表现主义手法,以及休伯特·齐科尔将建筑的空间特性运用在装置作品中的方式,则从语言和材料的多样性探索层面体现了德国艺术家对艺术自由的探求。在此之外,展览也突出了一批艺术家——尤其是女性艺术家——将人类自身作为创作主题的实践方向,卡塔琳娜·弗里茨诙谐的装置艺术,以及罗斯玛丽·特洛柯尔的“编织”作品都是她们艺术思考的生动体现。
卡塔琳娜·弗里茨作品展览现场
罗斯玛丽·特洛柯尔作品展览现场
罗斯玛丽·特洛柯尔作品展览现场
休伯特·齐科尔作品展览现场
休伯特·齐科尔作品展览现场
安德里亚斯·斯洛明斯基作品展览现场
阿尔伯特·奥伦作品展览现场
“艺术之规”展览中的艺术家都在国际艺术界奋斗多年,如今,他们似乎成为了“正确”和“成功”的代名词。但是,所有这些艺术家都不曾停下他们追寻艺术的脚步,或者说他们“永远在路上”,他们的杰出正是源于不止的好奇心和对开拓进取的热爱。进入当代以来,观点的碰撞和激烈交锋在德国艺术界屡见不鲜,学院是呈现这种状态、探讨有关问题的最佳平台。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门口镌刻着校训——“给予我们学生最好的一切”,此次“艺术之规”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举办,可谓让两座名校共同见证和践行这条箴言。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