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贯穿古今 东亚艺术发展论坛聚焦“城市语境与艺术创新”

时间:2017-09-09 21:22:26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城市语境与艺术创新”东亚艺术发展论坛与会嘉宾合影

秋高气爽,胶州湾畔,2017年9月7日至8日,第二届东亚艺术发展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如期而至。本次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青岛西海岸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青岛西海艺术湾协办,是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亚联通 丝路共赢”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宣传片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应邀出席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

就像海洋文明谱写了人类历史的绚烂篇章,艺术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各区域、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演变。本次东亚艺术发展论坛邀请到来自日本、美国、德国、英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城市语境与艺术创新”这一主题展开主旨发言和讨论,探索艺术创新如何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及地区发展,拓展当今艺术在“东亚联通,丝路共赢”背景下的功能性,将艺术、设计、科技、经济、城市重建等要素相结合,探索艺术创新与城市发展的新的可持续之路。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主持东亚艺术发展论坛

邀请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明先生致辞

现场与会嘉宾

“城市语境与艺术创新”东亚艺术发展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主持,并首先邀请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明先生致辞。李明局长强调,艺术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是城市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力量。“我们真诚地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此交流考察,领略青岛多元文化的和谐和包容,探寻东亚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在充分感受青岛新区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期望这场文化交融之旅可以延伸到未来的开发与合作,投资及贸易等多个领域,奏出更加华美的乐章。”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以“‘一带一路’艺术交流:从古到今的主题”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央美术学院从首届东亚艺术发展论坛开始就积极努力推进并组织相关活动的落地与实施。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它凭借其雄厚的学术资源和高瞻远瞩的视野,持续将艺术教育及成果与城市建设、区域发展、国际交流相结合,加强实践,拓展不同领域间的互通合作。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深入解读了本次论坛主题的内在含义,并以“‘一带一路’艺术交流:从古到今的主题”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接受媒体群访

“艺术之于今天的城市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美化环境的层面。我们要通过艺术创新的力量介入城市生活,提高公众的生活及审美品质,丰富大众文化精神需求。”范迪安院长还表示,“今天论坛题目中提及的‘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词语,它讲究的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关系,而它所要探寻的是在这种新型的关系中如何能滋长或延伸出更多的创造力。这就是本次‘城市语境与艺术创新’这一主题的所指。”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接受电视台专访,解读“城市语境与艺术创新”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与会领导及嘉宾为青岛西海艺术湾提出宝贵意见,规划中央美院青岛校区蓝图

而谈及当今的中国,就一定离不开“一带一路”这一大的语境和倡议。范迪安强调,“一带一路”使得我们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与人类曾经走过的道路和许多重要的经验,尤其是在文化交融、合作和共生中的诸多成就。而在这一进程中,文化和艺术无疑是“一带一路”上最斑斓的底色。“‘一带一路’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历史上的遗存,更重要的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发展的关联和具有结构性的文化形态。它所承载的是一种复合型的功能和资源,它启发我们这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综合体。”

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校理事保科丰巳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现场认真笔录的与会听众

同样来自于教育机构的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校理事保科丰巳教授(Toyomi Hoshina)以《探求革新艺术实践的手段和方法——在大学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实践艺术项目》为题,分享了东京艺术大学在参与城市建设中的诸多案例。将艺术教育的课堂引入社区生活与建设,不仅满足了城市发展的文化需求,更反哺教育体制本身,在受益于市民群体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二者互补,多方受益的模式典范。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演讲《看不见的城市》

论坛现场嘉宾及领导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艺术和设计领域的实践探索,关注新学科发展,并始终以全球化思维视角系统研究和推进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他以《看不见的城市》为主题,通过“漂浮城市”、“低碳城市”、城市的“剩余空间”、“无车城市”等案例为观众呈现了新型未来城市的诸多可能性。宋协伟教授认为,城市的魅力体现在它的规划设计之中,艺术是衡量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尺度之一,而城市则是艺术设计创作活动的一种载体和呈现方式。二者互动相融,才能营造出更好的生活空间。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杭间教授登台演讲

毋庸置疑,当我们讨论人类生活与城市的关系时,更关注的是一种和谐共荣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城市作为人们生存的聚集单位,如何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人文环境,这离不开对于其功能性、艺术性、设计性、人性化等多方面的思考。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杭间教授以《关于“美学城市”——城市与设计问题思考》为题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援引国际美学协会主席、荷兰哲学家海因茨·佩茨沃德 (Heinz Paetzold )的一句话:“美学来源于城市生活, 后者是前者的土壤”,从而提出了关于“美学城市”的概念,指出应通过广义的“设计”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城乡共荣的城市化模式,并主张都市与田园交融、工业与农业和睦,发展有机、有根、有情的“审美城市”。

国际知名策展人、“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及“濑户内国际艺术祭”综合艺术总监北川富朗演讲

提及东亚艺术与城市重建的成功案例,就不得不谈到“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从2000年开始至今,北川富朗先生(Kitagawa Fram)共策划了6届“大地艺术节”,艺术家们以越后妻有的土地为灵感,与当地村民和志愿者们一起完成各种艺术创作。通过艺术和文化手段,重振一个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衰颓老化的农业地区。作为国际知名策展人、“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及“濑户内国际艺术祭”综合艺术总监的北川富朗即通过他的演讲分享了“艺术如何唤醒乡土”的成功经验,再一次印证了艺术之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导向作用。

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传媒管理学院院长克劳斯•西本哈尔教授演讲《策划城市:艺术、城市空间与公共利益》

出生于卡塞尔的克劳斯•西本哈尔教授(Klaus Siebenhaar)是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传媒管理学院的创立者及院长,他伴随着国际知名的卡塞尔文献展成长,更加深切的体会到艺术对于城市发展和品牌建立的重要性。在《策划城市:艺术、城市空间与公共利益》为主题的发言中,西本哈尔教授强调公共艺术与城市建设,空间的利用和资源整合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其最终又将反哺公民生活,成为一种相互支撑与生长的和谐生态系统。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登台演讲

东亚艺术发展论坛为多国学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及沟通平台

依托一个城市举办国际知名的艺术展览及活动,不断拓展城市的人文影响力及空间魅力的成功案例除了卡塞尔文献展外,更离不开至今仍在进行的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作为中国馆策展人,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围绕“如何做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国家馆”展开演讲。“以接力棒精神绍述师承,以共同体意识献身合作,以底层崇拜重返乡土。俾使蕴藏的丹田永不枯竭,传承的力量不绝如缕。‘不息’,正是我们关于‘永生’的回答。”在邱志杰看来,城市的形象和性格比国家的性格更引人注目,因为它是一个更有特点的单位。双年展不是为了固化或强调任何既有印象,而是翻新对国家形象的理解,因此,在威尼斯展示的中国馆意图将中国营造成一个“漩涡”,将各种力量卷入其中,共筑这种“能量场”。“中国艺术是一场雅集,它尚未完成,且必将无穷尽也。”

国际知名艺术家、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院长纳仁·巴菲尔德先生发言

论坛现场

事实上,不论东方与西方,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城市化及其进程中文化艺术的重要作用都早有探索。国际知名艺术家、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院长纳仁·巴菲尔德先生(Naren Barfield)以《谁是城市?谁的城市?在无界创意、全球公民与创意城市时代中的艺术》为题,指出21世纪以来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化进程无疑是一把双刃剑,而在这种极速转型之中,全球公民身份至关重要。纳仁以英国近180年的文化社会发展历程为例,阐述了文化创意与城市语境可持续发展的六个要素:打破地域束缚的全球公民计划;为公民提供相应培训,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增进大学和职业教育间的沟通;注重政策制定和宣传;重视投资以及强大的领导力量。 

德国历史博物馆前任主席、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亚历山大•科赫先生介绍1990年以来的柏林艺术、文化政策与历史

同样来自欧洲的德国历史博物馆前任主席、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亚历山大•科赫先生(Alexander Koch)则通过《挑战、变化与发展——1990年以来的柏林艺术、文化政策与历史》结合柏林文化政策与艺术的发展阐释了在历史维度中德国和代代德国人之间的关系。从“首都文化”到“都市文化”,科赫教授的演讲亦对中国的城市发展产生更多启发作用。

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先生演讲《艺术与城市的微循环》

论坛现场嘉宾及听众

相似的城市发展与艺术思考、实践同样发生在飞速发展的中国。从北京王府井大街改造到“非典”与雕塑展,从北京奥运会到798艺术园区的国际定位,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先生通过一系列发生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经典案例阐释了《艺术与城市的微循环》这一主题。“城市应该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有机体,而随着其不断地生长和发展,艺术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也毋庸置疑。”“在经济运营方面,应从之前的资金由投资方承担变为政府‘加法式’的补助。这样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将公共艺术的设置列入建筑及工程建设的评奖体系,才能有效推动公共艺术的整体水平。”

美国斯坦福大学亚洲艺术主任、上海交大特聘教授杨晓能先生演讲《从养马场走向艺术区:斯坦福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外嘉宾茶歇期间交流畅谈

“如果将理工学科比作人的肌肉和骨骼,那么文化艺术应该是它的精神和大脑。”美国斯坦福大学亚洲艺术主任、上海交大特聘教授杨晓能先生通过《从养马场走向艺术区:斯坦福艺术的发展历程》向听众分享了斯坦福艺术的历史和当代呈现。他指出,科学与艺术的共鸣在各个领域中交织和互生,而青岛西海岸这片新区的建设,已经具备了“骨骼,肌肉,精神与大脑”的多元要素,希望在这片沃土上打造出一个完美的有机体。

国际艺术授权基金主席郭羿承先生演讲《以艺术授权打造城市文化IP》

而如何将这种构想真正落地实现?“以艺术授权打造城市文化IP”是国际艺术授权基金主席郭羿承先生给出的答案。郭羿承博士指出,艺术授权对城市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利用,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建设与改造,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建设以及城市文化消费的拉动有着重要作用。把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转换成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有利资源和产品,让不同城市打破“千城一面”的窘境,就亟需各地文化机构找到自己的文化IP,发展“城市美术馆”概念,打造文化艺术与城市建设的互补共生。

国际嘉宾出席论坛现场

“城市语境与艺术创新”东亚艺术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为期两天的东亚艺术发展论坛围绕“城市语境与艺术创新”展开,通过12位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专家学者的主题演讲,深入探讨了艺术在当代语境下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密切联系——人们生活在城市之中,不仅是它的建造者,更是其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人。艺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其本质并非一件架上作品或是雕塑实体,它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呈现方式,一种渗透到人类发展和城市建设各个方面的美的添加剂。打造艺术的城市建设,营造城市的艺术氛围,迎接更加美好的人文环境和品质生活——本届东亚艺术发展论坛强调“艺术复兴城市”和“城市的艺术重建”,为21世纪的城市建设和公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极具建设性的思路与成果。

国内外与会嘉宾参观西海艺术湾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