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的方式--2017 徐芸 鞠洪深作品展》将于2017年9月8日-9月19日在烟台美术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由烟台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冠中研究中心协办。
画家徐芸、鞠洪深在他们的自序中写道:《观看的方式》是2005 年麦田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约翰·伯格(John Berger),该书强调“形式”和“论点”两者同等的重要性,并试图由此引发读者对于绘画解读方式的重新审视与思考——这无疑将改变读者接受与重构图像的方式。“观看先於言语。孩童先会观看和辨认,再说话。但是,观看先於言语,还有另一种意思。正是观看确定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我们用言语解释那个世界,可是语言并不能抹杀我们处于该世界包围之中这一事实。我们见到的与我们知道的,两者间的关系从未被澄清。”
《春花春树》水彩纸水墨 徐芸 34x99cm 2013年
《冬天不寂寞》水彩炭笔 徐芸51x65cm 2016年
我们的展览与约翰·伯格的书名重合,这看似简单的巧合,无疑也反映了我们的艺术角度和方式与约翰·伯格有着高度的契合,所谓“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正是如此。今天,对于我们来说,艺术的走向,不再是对个体或集体过往知识、经验或理想的简单重复,我们赞赏这种由观看而引发的激情,以及在这种激情带动下去发现一种能够与这种激情相匹配的视觉形式语言。
如此,才应该是支撑一位艺术家真正创作的合理内核。
《狗狗小黑》水彩刻纸 徐芸 36x51cm 2009年
徐芸的这些创作成果,是她从出版社的美术编辑转为职业艺术家十年经历所为,如同在纸上、画布上执着地探险的一个回顾。这些作品,从2007年在黑桥艺术区有自己的画室开始横跨到至今,其中有随兴而就的小速写;水彩纸上的黑白水墨实验;小幅的油画自画像;以及2010年在瑞典北欧水彩博物馆做驻馆艺术家创作的《瑞典雪恩岛日记》系列.......产生这些作品的外部环境,正如著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巨德老师所说: “走进徐芸的大画室,墙面上挂满了她大大小小的画,油画、丙烯、水墨,甚至还有装置,条桌上也摆了许多。她把茶壶、苹果、梨和柚子左一半右一半,浇铸成平面:把气球注入白色的水潭:把人物镶入色光与宁静:氤氲弥漫于整个房间。
徐芸生活得自由自在,她每天画自己身边的人物、动物、植物和静物,甚至一个碎片纸屑也去画。他说:“我就想画我身边熟悉的人与物”。
画他们,其实也是徐芸在画自己。因为画里充满了她的生活气息和性情,也保留着她对艺术的认识和体验。
一个沙发、一盆花、一件衣服、一把壶、一个凳子、一本书……它们都象空气一样,浸润着她的肌肤,滋养着她的心灵:也象有血有生命的朋友,在平静中默默地呼唤着她的各种直觉的能力。徐芸画它们就是画自己平静的生活,平静的心情。平凡中不平凡,表象下蕴藏着她生活的状态和精神。
徐芸身边朋友们和孩子们的面容、表情、姿势及形体,在她心里都像记忆的流光,从心间闪亮地经过,随即落于她的画面上。蒙蒙胧胧的同明度对比色,一块块平整地涨满了她每个画面。奔放的笔触有法度,精微的对比有气魄,自由而不失控制,限制中突显着色光。她用同明度的补色实现了自己绘画的价值和意义,她用抽象、写实、变形的手法,显示了她造型的从容和率系性。其用笔概括、简练、单纯,不仅有女性的敏感,亦有大家风度之美感。”(摘自刘巨德《真性的回响》)。徐芸自语:“不少作品,如果不是这次搬新画室,很难重新发现,时间长了,自己都淡忘了。
2016年,在美国做展览时,徐芸接受美国美南国际电视(Southern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Houston)采访,主持人说:‘你的画似乎没有被今天这个时代的所谓的“时尚气息”所浸染,完完全全是你自己的世界,这点挺有意思。’我同意这个说法,将近十年闭门画画,基本是顺着自己的心里想的方向,执着地在探索,诸如:绘画的可能性,绘画与心灵默契,生命与绘画的契合。比较幸运地是,从开始我就并不依赖绘画换取我的生存来源,所以我不考虑别人喜欢不喜欢,也不过问时下流行什么,作为艺术家,我是有自己的生活态度的,我很喜欢自然随性的状态,特别羡慕那种表面上看起来轻轻松松、随遇而安,但内心却很考究、力求完美的感觉。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我都愿意去追求这样的一种状态。这种态度影响到我对待笔墨的放松状态,也就是说,我画画的时候不是特别把方法当规矩,在艺术上我觉着忠诚于自己的内在感受和对美的追求就足够了!”朱良志先生《生命的态度》一文里的一段话,他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心外无法,心外无境。诗人、画家所写的不是山水,不是景物,而是一片心灵的境界,是出境,而不是写物。“昨夜前山春雨过,小桥流水落花香”,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妙明”心中的体验。”我觉得我画画也一样画的是心中的体验。
中国道教哲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说法,非常适合我对艺术的方式,我不拘泥于某种表现方式,我既画水墨也画油彩,有好的观念艺术主题,我也尝试做一些观念艺术装置,我又非常喜欢中国禅宗的方式,此时此刻最重要,此时此刻最精彩!
《红色玫瑰》水彩纸水墨 徐芸 52x64cm 2012年
《忽兮恍兮》纸本彩墨 鞠洪深 42x69cm 2017年
《黄花》纸本彩墨 鞠洪深 66x48cm 2017年
《灰黄色调的老房子》纸本彩墨 鞠洪深51x72cm 2017年
鞠洪深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学习艺术的人,最终,要面向世界,同时,也一定要站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自己未来的艺术之路,以我个人的理解,从某种意义说,这是一条唯一的路。
此次,参展烟台美术博物馆的作品,都是2017创作的新作,这些作品都是以水墨为媒介,今年2月,我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书中一段文字“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我被这一段文字迷住了,我甚至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将这一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在意念、以及读后的内心感受,用水墨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想实现这一想法,不得不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国人的宇宙观,了解有关宇宙、彗星、流星雨、天文图谱等等相关知识,同时,由此也扯出有关中国人的哲学观、“易经”等问题,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了解这些知识,使我清楚,从宇宙角度出发,人类所发生的一切,面对浩瀚的宇宙,它仅仅是冰山一角,反之,从微观的角度观察,事物每一种微观的变化,都与浩瀚的宇宙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创作的“惚兮恍兮”“快乐的彗星”“彗星图谱”“奇幻的星座”等作品,都试图表现这种境界,我沉浸在这样一种幻境中,我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另外,我也以我的家乡青岛的老房子为题材做创作,我喜欢那些充满记忆与斑驳的墙面,我要解决在不失去水墨韵致的情况下,又要有厚重和温暖的时间痕迹。
《彗星图》纸本彩墨 鞠洪深 69x41cm 2017年
《金黄色调的老房子》纸本彩墨 鞠洪深60x91cm 2017年
《快乐的慧》纸本彩墨 鞠洪深 61x42cm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