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藏羌 钟灵毓秀”杨华珍藏羌织绣作品展: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专家)资助项目”序幕

时间:2017-08-04 16:30:10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2017年8月4日,由中华艺文基金会、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资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永新华韵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专家)资助项目” 在北京前门传统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实施。该资助项目首场活动——“蜀地藏羌 钟灵毓秀”杨华珍藏羌织绣作品展也于当天上午开幕。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华艺文基金会理事长王文章,中国泛海控股集团公司副总裁徐建兵,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马文辉、永新华韵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裁张坤兰等出席本次活动。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专家)资助项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总结交流保护传承的经验和做法,弘扬代表性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和高尚品德,解读伟大的工匠精神,从社会参与的角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作品局部

展览现场

世代生息繁衍在雪域高原的藏羌民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这一神秘地域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文化。其中的民族民间手工艺艺术则集中体现了藏羌民族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傅统和勒劳智慧的创造精神。

藏羌织绣,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和“羌族刺绣”的合称,二者均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是留存至今最为鲜活生动,与藏族、羌族人民生活最为密切、最能与现实世界对话的文化遗产,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被誉为“藏羌艺术明珠”。

展览现场

藏族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羌族人对自然之美的崇尚,都蕴藏在一针一线中。刺绣作品上的蓝天白云,黄地红花,以及佛像等刺绣图案正是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反映。杨华珍的作品中,便呈现出了藏寨羌寨的碉楼寨房、佛塔经幡、民谣狮舞,那山、水、人、花草、鸟兽......最纯美圣洁的地方。

除珍贵的藏羌织绣艺术品外,现场还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时尚衍生品;现场不仅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亲手传习藏羌织绣体验,还有羌绣填色等趣味互动项目。展览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带来九米羌绣《吉勒格瓦》、五米羌绣《十二月花》等40余件亲手制作的藏羌织绣。曾经斩获大奖的《释迦牟尼》和《四臂观音》与公众见面。


吉勒格瓦

创作历时近一年的9米长卷

900X80cm   棉线、麻布  架绣

  “吉勒格瓦”意为“女儿出嫁啦”。该作品取材于传统挑花刺绣作品,原作为200多年前一位羌家女儿在其17岁时嫁给一位藏族将军时为自己做的嫁妆。绣图描绘了羌家女儿将自己想象成龙王公主出嫁时,在这吉祥的日子里,天地万物都来给她祝贺的热闹场景。生动表现出藏羌人民热情好客、朴素纯真的情怀。在原作的基础上,作者融入了大量的传统图案,进一步地完善和丰满作品的构图,使之堪称为藏羌织绣史诗级巨作。 

十二月花(素色)羌族独有的素色游花刺绣

500X50cm  棉线、绸缎  勾绣

长卷主要以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等四季花代表春夏秋冬,象征安泰吉祥。每一朵团花都赋予着羌族吉祥文化中不同的内涵,充分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作品运用羌族地区茂县中部延伸至北部地区常用的一种名为游花的针法,又称锁绣和勾绣。此种针法极为古老,我国商代至汉代主要运用此种针法对服饰进行装饰与加固,现今羌族仍在传承此针法。

62X85cm   金线、蚕丝线、绸缎   盘金绣、扎绣

此幅“释迦牟尼像”为坐式说法相,结跏跌坐,外着右袒肩式大衣,内着僧抵支,双手分别结触地印和说法印。以缎面为底,采用纯金丝线,运用嘉绒藏族濒危传统技艺“盘金绣”绣法制作而成。 

105X120cm  蚕丝线、绸缎  扎绣

在西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中占据了炫目的位置,在藏族家庭中女性是维系着幸福的重要角色。此幅绣品中的藏族老阿妈目光和蔼而坚定,手摇转经筒虔诚的祈福,心中不灭的是亘古的信仰与永恒地祝愿。

据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专家)资助项目”资助的范围,主要面向20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做出了优异成绩,并具有示范意义的代表性传承人,主要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面临一些实际困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每位传承人(专家)将获定向资助20万人民币。

据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马文辉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专家)资助项目”的资助经费主要用于传承人和专家动态化的展示活动,将从今年8月开始,至2018年7月底结束。资助活动出于对遗产和传承人保护的目的,将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传承性,充分尊重遗产保护传承传播的规律,突出公益性和服务性。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