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它山之石”展览拉开纪念张仃诞辰一百周年活动序幕

“它山之石”展览拉开纪念张仃诞辰一百周年活动序幕

时间: 2017-03-03 16:01:01 | 来源: 艺术中国

左起:王鲁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

2017年2月23日起,“它山之石——张仃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拉开了今年纪念张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从今年5月开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厦门张仃美术馆等也将陆续以展览、出版画册和文集等方式纪念张仃先生。

张仃

张仃被誉为“新中国首席设计师”、中国美术的“多面手”,在漫画、壁画及工艺美术设计领域做出了诸多重要贡献,中国画在其整个艺术生涯中或有间断,但从未放弃。本次展览中国美术馆精选了张仃的中国画作品30余件,在一层的3号厅展出,作品创作时间跨度从1950年代至2010年代共六十余年,基本涵盖了张仃中国画探索的整体面貌。

苏州庭园 代 张仃 34×46厘米 1950年 国画 中国美术馆藏

作品环绕在展厅内部,从左手边开始,作品按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可以概括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新中国建立后的50年代。1954年,在关于中国画继承发展的大讨论中,针对保守主义窒息中国画的生机、虚无主义异化中国画的本性的现象,张仃呼吁画家深入生活,到自然中对景写生。倡导以写生方式改造中国画的李可染得到张仃的鼎力支持,并促成了1954年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人从杭州到绍兴、富春江、苏州等地历时三个月的江南写生。

苏州古塔 张仃 34×46厘米 1956年 国画 中国美术馆藏

此次写生,张仃以西方绘画对景写生的方式,突破传统的文人画体系,表现江南山水庭院的清新和温情。他直接用毛笔在宣纸上现场绘制,皴擦点染并施,画中的明暗、透视以及对于光影的运用,是过去中国画中罕见的。三人回京后在北海公园举办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展览。这次写生实践,用成绩平息了争论,为山水画进入新中国赢得了一张门票,也因此开启了中国山水画走向自然,反映生活的一代新风,在当时被视为创举,被吴冠中称为“中国画革新的里程碑”。

巴黎组画·流浪汉 张仃 70×47厘米 1964年 国画 中国美术馆藏

第二部分作品主要创作于1960年代,这部分被华君武称为“毕加索+城隍庙”。1957年就任中央工艺美院第一副院长后的张仃,于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之外,将专业兴趣转向了“装饰画”。整个50年代,由于特殊的机遇,张仃频繁地出国,有机会亲睹西方艺术,探究西方绘画的来龙去脉,早年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本能爱好、模仿,此时上升到理论的自觉。这使张仃获得了同辈中国画家不具备的艺术视野和宏大格局。1961年的云南采风,亚热带风光与多民族风情,激活了张仃心底蕴藏已久的灵感,便有了一次艺术的“井喷”,产生了数百幅惊世骇俗的水墨重彩装饰绘画,成为那个保守与沉闷年代的空谷传音,华君武戏称为“毕加索加城隍庙”。

苗家绣女 张仃 68×68厘米 1960年代 国画 中国美术馆藏

遗憾的是,大胆的变形、绚丽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亲切的民间情怀、怪异的造型语言,使这批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作品在随后那个特殊的年代遭受了一炬成灰的厄运,今天仅有当时被批为“黑画”的20余件作品幸存,这批作品也给作者带来政治上、艺术上和生活上的重重灾难。

昆仑颂 张仃 96x180cm 1988年 国画 中国美术馆收藏

第三部分作品则是1970年代末开始的焦墨探索。张仃艺术生命的最后华彩乐章——焦墨山水,就是在这一阶段诞生的。1974年,张仃获准回北京住在香山附近农舍。此时张仃对于色彩感到厌倦,尤其是对红色。这时,他随身带的一本50年代在琉璃厂偶得的黄宾虹焦墨画册治愈了他的焦虑不安,香山周围的自然风景,也给了张仃无限的抚慰。当他用简陋的毛笔和墨汁在小学生用的毛边纸上临摹勾画时,内心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快意,尤其是当画面上出现银灰色调子时,他欣喜若狂,一发不可收拾。几年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擅长色彩与变形的张仃,成了黑白大师。在他的笔下一个旷远绝俗的世界,已经蔚为大观。在此后的20多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河山,在师造化、师传统双管齐下的艰难进程中,把焦墨笔法和墨法发展成一套完备的艺术语言,并复兴了风骨雄强的北派山水,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黑色文化”的当代极品。

丽江老街 张仃 68×138厘米 1990年 国画 中国美术馆藏

2005年,张仃先生将不同时期创作的漫画、年画、中国画等130幅代表作品捐赠中国美术馆,本次展览的30余幅中国画作品就选择于此,是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之一。关于典藏活化,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说:“宝藏经典,活化精神”。“只有将藏在库房里的作品为广大人民所享,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基于国家美术典藏在引领时代风尚,弘扬中国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的重要审美引领作用。今年三月中国美术馆同时策划推出典藏活化系列展还有 “时代的刻痕——中国美术馆藏王琦版画作品选展”和“永恒的温度——中国美术馆藏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作品选展”。

观众拍摄展览作品

《巨木赞》展览现场,(《巨木赞》 94×440厘米 1981年 国画 中国美术馆藏)

观众拍摄展览作品

观众观看展览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