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主题揭晓: “平民设计 日用即道”

时间:2016-04-18 23:38:33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新闻发布会现场

 

【视频】 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主题揭晓

【视频】 阎东:国际艺术界对中国判断回归理性 平等对话基础上展现当代中国风貌

【视频】 王明贤:从平民智慧中寻找到建筑的永恒之道

 

2016年4月18日下午,备受瞩目的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主题揭晓。据悉,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继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支持、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组织,并将于2016年5月26日开幕,持续至11月27日。经文化部评审委员严格、认真地评选,最终确定了策展人梁井宇的方案——他将携手当代中国若干组优秀的建筑、设计和艺术团队,共同构建主题为“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的中国馆,以契合今年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普里兹克奖获得者建筑师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提出的“来自前线的报道”( Reporting From the Front)这一主题。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副总经理阎东代表主办方发言

本次新闻发布会由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国际二部总监刘振林主持,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副总经理阎东首先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从2006年至今,中国馆正式参加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每一届双年展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定位,它所呈现的不仅是中国馆策展人根据双年展总主题做出的思考和回应,更是过去十年中国社会现象和文化焦点、议题在建筑方面的真实写照。“从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建筑师对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社会议题的关注与思考。而这些思考和实践,也正在以丰富的态势塑造着中国的人文与社会景观,并最终在国际平台上与世界对话,呈现真实而生动的中国面貌。”

 


文化部外联局西欧处处长尚继媛代表文化部致辞

文化部外联局西欧处处长尚继媛女士亦表示,威尼斯双年展是全球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艺术盛事之一,它享有艺术界的“奥林匹克”和“双年展之母”的美誉。目前中国馆总展陈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是除意大利馆之外面积最大的国家馆,它已成为充分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开辟中国艺术家与国际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和文化窗口。“平民设计、日用即道”内容涵盖“衣”、“食”、“住”三个部分,通过找回被遗忘的现代主义建筑理想,更好地呼应了本届建筑双年展“来自前线的报告”的总主题。

 

让设计回到多数人,即平民百姓当中——这是中国建筑不能忽视的前线

 


策展人梁井宇发言

如何从“来自前线的报告”这一总主题的角度理解“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策展人梁井宇解释道:“中国建筑的前线究竟在哪里?摆脱贫困和改善低收入人群居住条件是大家认同的方向。”可是摆脱贫困常常被简单化理解为“发展经济”──人们有钱了,就可以盖新房、改善居住条件──为了经济发展,我们似乎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结果是我们失去了传统与环境,甚至连发展本身也变得不可持续。令人悲哀的是,假使我们不曾放下传统,并守护好我们的环境,今天传统与环境本身就是我们“发展经济”最富足的资本。

“举个常见例子,许多农村地区都曾拥有极好的自然及传统建筑景观。相邻几个村子本来条件都差不多。其中某个村早些年发展快,经济条件改善后将村子里的建筑翻新,传统建筑风貌却一去不返,土壤肥力被化学农业破坏,或者空气水源被乡镇工矿企业污染。而另一个贫困村,经济发展缓慢,大多数村民并无财力翻修房屋,传统建筑村落、自然景观都被意外保留下来了。结果这个经济发展慢的村子因为拥有资源,反而更有可能因其条件适合传统有机农业、手工艺复兴,及适度与城市互动消费和观光,形成也许缓慢,但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由此看来,真正的前线不在显而易见的地方。真正被低估、被忽视的前线是抢救我们民族的传统、家国的环境。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展览中的“平民设计”不只是字面上的“平民与设计”,或“为平民的设计”,或设计里的“平民意识”。平民设计的前线在于还平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如何保护平民生活中间的传统文化(比如传统建筑与建造技艺),重建传统审美观、价值观,复兴手工艺等等都是平民设计的重要部分。只有从这些地方下手,我们才不会视而不见自身所拥有的真正财富,才可能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躬身学习祖祖辈辈残留在平民百姓当中的智慧,重建我们的传统。让设计回到多数人──平民百姓当中。这是中国建筑不能忽视的前线。因为只有传统,才能成为现代化发展可持续的坚实基础。只有平民设计,建筑才能找回被遗忘的现代主义理想。简而言之,平民设计是指设计师放弃私我的形象标签及设计态度,以专业技能实现的高质量设计。在当下的中国,这更具体地包括如下特征:

一、本土:积极采用本地的材料、工艺和劳动力,守望传统;

二、节约:造价控制在平民可负担的水平;

三、责任:以一个建筑项目问题暂时性解决,不造成更多的问题出现,而能昭示对更普遍而深远的城乡居住问题、环境问题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副主编王明贤代表专家委员会发言

 

“日用即道”——回归日常生活 亲身“问道”传统

在策展概述中,策展人给平民设计的定义是“本地、节约与责任”。这些特征都可以从其选择的参展作品中轻易地找到。然而如何去体会“日用即道”呢──“道可道,非常道”──但凡可以描述的道,就已经不是真正的恒常之道了。

禅宗也有“指月”的比喻:一切解释和描述真理的文字(佛经)都好比是指向月亮(真理)的手指,我们发现真理(月亮)的唯一办法是顺着手指的方向去看、去寻找,而不是盯着指头看个不停。也就是说,道,即便是遍地都是的日常之道,也无法通过文字转述获得。必须是观者亲身的感悟。因此,从展览主题角度出发,展览的结构又可以归纳为两个部分:以“住”为主的部分传达的是平民设计;在“衣”“食”部分,则希望用熟悉的物品帮助观众的情绪带入,在情境中体会日用即道。道虽不可说,若有领悟的捷径,必然是通过亲身的行动。

据悉,本届中国馆参展团队有九位参展人和机构,由建筑师、景观建筑师、服装设计师及艺术家等不同身份构成。分别是(按英文名称字母顺序):场域建筑、马可、众建筑、润建筑、宋群、无界景观、王路、朱竞翔和左靖。参展人作品围绕“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的主题,内容涵盖“衣”、“食”、“住”三个部分。分布在中国馆室内和相邻的室外处女花园两个展区。

除了中国馆展览外,本次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参展主题及内容还计划将以巡展的方式来到各个城市,并在这个城市之中寻找、挖掘、探讨与本次主题相一致的案例、作品。同时,各位参展人也会在此期间至现场进行主题分享,也会联合来自这些城市更多的建筑师、设计师及艺术家一起进行交流。同时在长达半年的展览期间,还计划组织学生工作营,在参展主题的框架下,同在校学生一起探讨和完成主题下的工作目标。而且会通过文本、影像、视频等形式,在后续展览及出版物中呈现。

 

 

中国馆策展理念详解

我们是凡人,不免犯错。其中一个就是迷信“未来”。我们以为未来可以纠正“过去”犯下的错误;我们因有限的能力和无限的欲望而对“现实”报以不满,盼望未来赋予我们更多的力量与资源,生活因此才能变得更加美好。我们不断寻找一个新的未来替代不完美的过去。未来也许可以暂时替代“过去”,但是却不一定“持久”。因为现实总是选择那些经过时间考验、可以持久的东西。

就在我们欢呼现代化的壮丽成就时,我们的大后方却失守了。先是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失守。之后,城墙拆了,再之后,一片片旧城区消失了……今天,连最边远的古老村寨也被资本觊觎。

 


场域建筑
© Courtesy NDC
作者: 场域建筑
作品名称: 杨梅竹斜街
作品完成时间: 2013
技术: 城市规划
摄影师: © Nippon Design Center, Inc.

 

说“失守”,是站在传统文化守护者的角度而言的。在过去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和今天的继承者看来,这不过是现代化发展的代价。失去传统也许微不足道,但是伴随现代化发展而来的其他更为严重的“副作用”,不管站在什么立场看,都是我们难以承受的:人为造成的气候灾难、自然资源枯竭、贫富差距加大,等等。我们必须回到不能忽视的前线来──尊严、福祉与公平。这远比单纯发展更为紧急:减少浪费而不是生产更多;停止污染空气、水、食物,而不是更大面积的住房、更发达的科技产品、更快的交通。

在明代政治家、军事家王守仁(别号阳明,1472-1529)看来,儒学的名言“格物致知”是说我们必须远离物欲,方能获知被物欲遮蔽的真理。(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只是物欲蔽了,须格去物欲。”)

当我们开始认真关注这一被忽视的前线时,起初看起来并不相关的问题,逐渐指向它们共同的起因──人类无节制的物质欲望。对物质的无限渴望是造成环境问题、资源枯竭的根本原因。对技术发展的盲目乐观又让我们迷信技术能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由此继续支撑我们的物质欲望。可每一次的技术进步又往往带来更多的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

 


马可
© Courtesy MA Ke
作者: 马可
作品名称: 奢侈的清贫
作品完成时间: 2008
摄影师: ©Zhou Mi

 

只有看到问题真正的根源,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明了我们失守的大后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因为中国的古圣先贤的勤俭持家、敬畏自然的思想正是标本兼治的良药。

如何重建这些饱受现代化摧残的传统价值观?大后方已然失守,传统又在哪里?王守仁的学生,明朝的思想家王艮(1483-1541)说“百姓日用即道”──传统的城市没有了,乡村没有了,建筑没有了,甚至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没有了的时候,祖先的智慧之道、价值观还蕴藏在平民百姓的日用之间,如同我们文化的 DNA 延绵不息。

《吕氏春秋》有言:“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治理天下大事要从修身入手,淡泊物欲、敬畏自然观念,长久以来一直渗透在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

“平民设计,日用即道”,就是要躬身学习祖祖辈辈残留在平民百姓当中的智慧, 重建我们的传统。让设计回到多数人──平民百姓当中。这是中国建筑不能忽视的前线。因为只有传统,才能成为现代化发展可持续的坚实基础。只有平民设计,建筑才能找回被遗忘的现代主义理想。

如何让我们的设计更好地服务于大多数人?这届中国馆的参展作品也许能给出一些启示。即:回到日常生活,特别是回到传统生活中去“问道”。 在此,中国馆愿意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分享它。这是我们祖先经过世世代代的发展与改良、并可延续到未来的设计经验,这里有解决居住问题、环境问题的答案。日用即道。


众建筑
© Courtesy 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
作者:众建筑
作品名称: 内盒院
作品完成时间: 2015
版权: ©众建筑


润建筑
© Courtesy RUN Atelier
作者:叶曼
作品名称: 前童木构榫卯
作品完成时间: 2016
版权: ©润•建筑工作室


宋群
© Courtesy SONG Qun
作者:宋群
作品名称: 展览设计效果图
作品完成时间: 2016
版权: ©宋群


王路
© Courtesy WANG Lu
作者:王路
作品名称: 耒阳市毛坪村浙商希望小学南立面
作品完成时间: 2008
摄影:©Christian Richters


无界景观
© Courtesy View Unlimited
作者: 谢晓英 童岩 黄海涛 瞿志——无界景观•CUCD
作品名称: 安住•平民花园
作品完成时间: 2016
技术: 现成品.多媒体及种植综合装置
摄影师: © 谢晓英 童岩 黄海涛 瞿志


朱竞翔
© Courtesy ZHU Jingxiang
作者: 朱竞翔
作品名称: 西部阳光乡村幼儿园外观
作品完成时间: 2014
技术: 空间板式系统
摄影师: © 韩国日

 


左靖
© Courtesy ZUO Jing
作者:左靖
作品名称:黟县百工作品
完成时间:2011-2015
摄影师:© Zilong Liu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