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

罗曼·西格纳:富有幽默和诗意的影像作品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10-24 09:16:39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展览现场

10月23日,“罗曼·西格纳——1975至1989和现在”影像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吕胜中,策展人李振华,罗曼基金会负责人Marianne Burki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罗曼·西格纳(Roman Signer)是瑞士国宝级的艺术家,作品包括雕塑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罗曼出生于1938年瑞士的阿彭策尔,当过收音机装配学徒,给建筑师做过绘图员,后来就学于苏黎世工艺美术学校和华沙艺术学院。自1972年起他开始进行自由艺术创作。展览展出了瑞士艺术家罗曼·西格纳的影像艺术作品,展厅中安放了一百台投影机,每台投影机分别会播出两到三个影像作品,共选择了西格纳1975年到1989年之间创作的205件作品。

展览现场

录像和电影都是罗曼最主要的艺术创作媒介。1975-1989年可以被看作为一个媒介时代的开始与终结。西格纳在其作品中反复探讨了重力、飞行和坠落等一系列的物理现象。例如,发射物撞在墙上,速度的梦想就破碎了。有时艺术家会在作品中打破平衡,让力量爆发或是再压力下被禁锢。西格纳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朴素的视觉化”,桌子、椅子木桶、餐桌、雨伞、气球等等都是他艺术语言中经常用到的元素。

这些在生活中经常被人忽视的物品,成为了艺术家影像作品中的主角,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本该在河流中的独木舟被挂在了空中,本该盛放液体的木桶被贯穿,通过艺术家的奇思妙想,这些普通的日常物品成为了艺术家进行冒险的道具,义无反顾的冲破被限定的用途及物理法则,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成就艺术作品中的无限诗意。西格纳的很多作品都很个人化,有着自己的幽默和特点,因此他的很多作品无法在现场展出,通常都是由影像和文献的方式记录下来。他用最简单的方式来阐释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通过对物质和精神的物化尝试来发现这个世界。

观众自取海报

策展人提到展览的一个线索是想要向中国观众展出罗曼·西格纳多年以来工作与情感上的联系,以及对其个人生活的理解。作品中独木舟的元素与他的一位故友有关。两人曾经都是划独木舟的高手,但其友人不幸在一次事故中去世,因此他再也没有划过独木舟,这也是为什么他很多影像作品中出现的独木舟不是浸在水中而是高悬在空中。

另一个线索则是探索艺术家与中国的联系。八十年代末,中国的艺术院校普遍开始关注卡塞尔文献展,罗曼·西格纳的作品也就藉由中国出版物被介绍到了中国。他在1981年的时候追随着左派的浪漫自由主义来过中国,这次的中国之行凝固在了现场展出的拍摄于北京的一张照片中。

观众观看文献资料

其75岁生日时一家美术馆为他设计制作了一张长桌,展出现场的这张桌子正是按照罗曼·西格纳放在家中的这张桌子的尺寸与材质来定做的,以便于更好的向中国观众展现罗曼·西格纳的生活与工作。现场这张长桌的桌子上陈列着其三十四种重要的出版物,涉及到他工作的各个方面,中国出版社也计划陆续将会出版一系列他的著作,已经出版了《雕塑》这本著作。

整个展览是没有声音的,一方面应为当时西格纳所用的拍摄设备super8摄像机受技术限制需要单独录音,而另一方面在媒体泛滥的今天用无声的方式表达艺术创作效果更加强劲有力。艺术家本身也参与到了多个影像作品中,有时坐在桶上,有时拿着烟花,有时走在冰面上等等。他作为行为艺术家介入到影像作品中,影像作品中又介入了日常生活。他的艺术创作又被称为时间雕塑,将物品的物理运动记录下来。

展览将持续到11月23日。届时,罗曼·西格纳将出席展览闭幕式及美院美术馆之夜活动。

罗曼·西格纳与作品
展览现场
观众观看影像作品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