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

"人居艺境——吴良镛艺术展"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8-29 16:41:1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嘉宾留影(左起谢小凡、吴良镛、范迪安)

2014年8月29日至9月9日,经过八个月的紧张筹备的《人居艺境——吴良镛绘画书法建筑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从吴老八十余本速写本、众多的书法创作,以及建筑设计工程中精心挑选出了100余幅水彩、素描、速写、水墨、书法以及建筑设计中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孔子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六项建筑设计工程等作品,力图将吴良镛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于绘画、书法以及建筑的艺术探求全方位的立体呈现出来,全面反映了吴良镛先生在学术探索的过程中对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

 
观众观看吴良镛建筑设计模型
 

吴良镛是建筑学家,城市规划学家以及教育家。他1922年出生,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50年,他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也是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而在如此多的建筑以及科学奖项的光环下,人们很容易就忘记了他除了建筑师之外的艺术家身份,因此本次展览正是要将吴老的建筑成就与其艺术成就并置,从而让观者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吴老的世纪人生。

 
吴良镛先生在新闻会上讲话
 

观众欣赏作品

尽管年事已高需要坐轮椅前来,吴良镛先生依然坚持出席了展览的新闻发布会,他面色红润是一位笑容可掬的慈祥老人,用依然十分清晰而睿智的声音总结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将近百年的人生划分为了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为成长阶段。他早年经父亲与兄长教导而学习传统绘画。真正下决心学习建筑是在1940年7月27日日军轰炸其家乡后,那时他刚刚参加完高考,面对狂轰滥炸之后的废墟,他决心刻苦学习建筑重建家园。之后他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就读,深受徐悲鸿、傅抱石、吴作人等著名绘画大师的艺术熏陶。第二个三十年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设的三十年。那时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完成学业的他接到梁思成、林徽因的书信,看到信中“百废待兴”四个字就决定立刻从美国动身回到祖国,从此便开始了他的“匠人营国”之路,他不仅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为现在的城市建设、乡镇改造提供了有力的借鉴素材。第三个三十年为改革开放后实践“人居艺境”理念的三十年,其人居环境的理念开始形成。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发言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谢小凡主持新闻会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道本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绘画、书法、建筑,值得注意的是,并没有各自为营分开展览,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书法、绘画、建筑三者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吴良镛先生既是建筑师也是艺术家,在本次展览的策划中也很注重将他的这两种身份进行融合。吴良镛长期以来都在思考将艺术与建筑相融合,在建筑营造上展现人文思想,体现一个综合的艺术环境。正如吴良镛所说:“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展览主题正是体现了吴老的这一建筑理念,全面梳理了其几十年来的艺术作品,向公众展现梳理成果,书法中有建筑的意蕴,绘画中描摹建筑的意象,建筑中融会了书画的美术理念。他的绘画一方面是建筑师的绘画,一方面是建筑师眼中的自然风景,他通过绘画来阅读传统与历史,这不是简单的风景画,而是与历史、自然的对话。

 
书法作品《兰亭序》
 

水墨作品 《迎客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吴良镛在半个月前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了新的巨幅书法作品,他以年届九十三岁的高龄将近百年的人生智慧挥毫书写在中国美术馆的圆厅大壁上。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评论道:“吴良镛先生的书法风格深含中国古来看重的风骨,在遒劲的笔力中体现出历经世事沧桑而坚持不变的精神品格,同时散发出性任自然的光彩,于俊朗的仪态中坦露出谦和包容的学者情怀,堪称知识分子纯粹心灵的墨迹。”新旧作品在本次展览上交相呼应,建筑、山水环境、文学创作、人文情怀等,交叉融汇为一个境界高远的整体,能够激发世世代代的人们的情感,产生了具有穿透时空的生命力和魅力。他关注生活,关注人所居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以一颗虔诚的心,发现、体悟和表达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他把绘画和书法的美学理念与艺术语言导入建筑设计,使建筑和营造的形式体现出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美学特性;他重视建筑的“场所精神”,提出“广义建筑学”、“人居艺境”等建筑文化理念,探索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中国意”与文化内涵,都在当代中国建筑界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和创造性运用的典范。


水彩作品 《威尼斯叹桥》



速写作品 《巴塞罗那巷道》

 

建筑设计 《泰山博物馆》


吴良镛先生1995年于家中写字


吴良镛先生在清华园九公寓家中作画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