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2014年两会提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3-04 16:49:12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提案二: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的提案

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从概念内涵和内容讲,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系统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产品,服务人才,服务资金、技术,服务政策,服务制度,服务理念等,这些诸多密切关联的内容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完整的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矫正市场向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失灵”的有效手段,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全城乡、可持续的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的重大改革举措,《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满足人民需求的大格局下进行统筹谋划。

构建覆盖全城乡的、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为了确保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质和内在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第一,制度设计给予的全体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均等;第二、财政投入给予的全体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财力均等;第三、政策实施给予的全体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均等;第四、资源配置给予的全体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均等;第五、人才培养给予全体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教育均等;第六、文化活动给予全体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均等。

二、我国公共文化均等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现实中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均等现象,使得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成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一个重要的议题。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体现在:一是城乡差别导致的农村所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均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资金短缺,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公共文化需求,目前全国建有文体广场的行政村仅占总数的26%,通宽带网络和广播电视自然村分别占27.7%和83.6%。二是东西部差别导致的西部所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均等。西部地区由于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制约,公共文化服务滞后于东部地区。2012年,东部地区文化事业费占全国总量的44.1%,中部约占22.4%,西部占29.1%。仅广东一省的文化事业费比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五省的总和还多。三是中心城市常住人口与外来农民工人口差别导致的农民工所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四是公共文化产品总量不足,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够,公共文化服务效率低下,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缺乏,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造成的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落后所造成的不均等。目前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着重解决城乡基层民众、广大弱势群体所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均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主要面向城乡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薄弱点在基层。

三、 对完善公共文化均等化的建议

(一)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如何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我们可以从九个方面入手:1.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理论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政策理论支撑。2.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设施支撑。3.构建和完善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产品支撑。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体系的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人员支撑。5.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活动支撑。6.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构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保障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资金支撑。7.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高科技信息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网络支撑。8.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监督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监察支撑。9.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法规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制度法律支撑。

(二) 进一步完善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制度性设计和安排。农民工文化需求从公民权的解释中获得了合法性基础,保障农民工享有和城市市民同等文化权利是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及其市民化之前提。传统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在空间、范围和内容等方面的封闭性与排异性,造成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短路”,农民工文化生活荒漠化。从公民文化权利的角度考量,城市社区被赋予更强的吸纳与整合的包容性治理功能,以常住地街、区级行政为主导,社区为平台,协同社会组织参与,是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三) 使公共文化均等化从硬件建设回到文化的精神建设和精神创造

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是增进人民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内在地指向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建设,文化需求就是指精神需求和精神追求。因此,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就凝结为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和精神面貌,一定意义上,文化构成一个人的灵魂。没有文化,没有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一个人便失去了他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文化教育、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使他进行最大限度的精神创造。文明是就文化而言的,文化是就精神而言的,精神是就一个人内在地具有强大的创造力量而言的。

在某种意义上,文化问题比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更重要,文化建设比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更重要,这都是从文化指向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言的。扩大到民族和国家,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血脉,文化是国家强大的魂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其内在的意义更在于回到文化的精神建设和精神创造方面。

(四)使公共艺术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的亮点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应仅仅表现为享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地域、城乡、民族等差异的均等化,还应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主体和接受对象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地位的均等化,尤其是在深层的文化心理层面客体地位的主体化,我们应该重视主客体双方的平等、互动与对话,因为公共一词本身就意味着政府和群众是一个整体。我们提供的文化产品应该真正符合群众切实的文化需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方的主动给予和另一方的被动接受。公共艺术是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公共艺术在创作和实践过程中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标杆作用,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是公共艺术实践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逐步把公共文化从基本需求上升到审美需求是文化均等化的必然趋势。

历史证明,公共艺术是政府、艺术家和大众平等对话均等化的典范,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形态和历史的标志性的载体。社会组织是沟通政府、公共艺术专家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使公共艺术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的亮点?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可以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成立与公共艺术相关的协会(比如城市雕塑协会)有助于统筹规划各地区的公共艺术建设,有利于国际间进行非官方机构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还将起到公共外交的特殊作用。对国内而言,公共艺术相关社会组织的成立,可以为政府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专家咨询,也可以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有效解决公共艺术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与政府相关部门,各行其责,形成民间和政府的合力。在制度创新的层面上,更为有效地整合分属于不同部门、团体、机构的公共艺术专家、人才,使之发挥更大作用。这不仅对推动当代城乡公共艺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对人才成长,在业界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文化生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