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论家、画家王伯敏先生12月29日夜离世

时间:2013-12-30 09:03:29 | 来源:ART一点

资讯>艺讯>

1948年在北京与北大同学

我学画画不是主要的,但因为我搞的美术史人家都知道了,所以也都知道了我的画,这个我是讨了一点便宜的。

记:为了研究美术史,您几乎荒废了自己其余的爱好。王:30岁前我有很多爱好,喜欢读书、画画,还会弹琴,吹箫。

30岁时,我到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任教,决心研究中国美术史,时间算算用不转。

老天爷一天给你24个小时,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弹琴、搞音乐要占多少时间?那美术史的书怎么办呢?

那个时候年轻,人简单,热情也高,只好把其他的都去掉。

我有一篇文章叫《无弦琴》——我有一把七弦古琴,已经无弦,悬挂在我的套房,近60个年头。

30岁下决心研究美术史后,我就痛断琴弦,从此将它悬挂于角落。

我花不种,琴也不弹,所以我这个人,以前人家都叫我“老学究”。我到现在都不会骑脚踏车,不会游泳,不会抽烟,不打老K,因为时间都放在研究美术史里了。

[影响·师从大家受益多]

“我经常上午到徐悲鸿校长那里,听他讲意大利文艺复兴,讲佛罗伦萨教堂的雕刻与绘画,下午又到黄宾虹先生那里,听他讲‘乾笔’、‘皱擦’。”

记:您亲历如此多名师,能谈谈与他们相处的经历吗?

王:我19岁时,从温岭县立中学高中部辍学,在乐清担任美术教员时,与夏承焘(著名词学家)先生成为同事。

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学生就请他来学校里讲课。那时候我喜欢读书,就常去找他。

记:哪位先生对您的影响最深?

王:黄宾虹我是正式拜过师的,他对我影响比较大。他主要是教我学画,以前画画专门有拜师,学美术史没有的。

1947年,有一天,我斗胆向黄师母提出来,想跟黄宾虹先生学画。

师母说,“这么多年头了,老先生还有什么收不收学生的,你高兴来走动,就来罢。”

我觉得师母似乎已经替黄宾虹先生答应下来了,就与师母约定拜师日期。

当时,我的好朋友黄震寰替我借来一条红地毯,又替我买来一双大红蜡烛,两块绸衣料。

那天,我们雇了部人力三轮车,前往黄宾虹先生府上。

一进门,黄师母就迎了上来,黄老先生像以往一样平静地坐着,但是面带笑容。

黄师母一边沏茶,一边说,“抗战胜利了,时势作新了,还点什么大红烛,不要拜了,老先生也说不要跪拜,磕个头就好了,算是一老一少有个缘分。”

我经常上午到徐悲鸿校长那里,听他讲意大利文艺复兴,讲佛罗伦萨教堂的雕刻与绘画,下午又到黄宾虹先生那里,听他讲“乾笔(画画中的一种笔法)”、“皱擦(一种画法)”。

1948年3月,王伯敏(右)与黄宾虹在北平

1981年和程十发一起在杭州孤山时的王伯敏

记:中国美术发展到今天,您如何看待今天的画坛?

王:目前中国画处于竞走时代,竞走不是竞争,而是各走各的,互相走不通的,是多架立交桥。

各自带“帽子”,你是非现实主义,你这个又是什么派别。

走走走,走到一定的时候,它总是有规律,到最后水到渠成,跳出来的便是大家。共识的大家,便成为大师。

记:您觉得,出大师还需要多少时间?

王:至少要到21世纪上半叶之后,差不多五十年以后。

20世纪的已经跳出来了,齐白石、黄宾虹,大家都没有异议。像徐悲鸿和刘海粟,两个人互相不服气,吵得很厉害,但这两个人也还是逃不掉。

现在不行了。像刚刚去世的吴冠中,还是有争议,所以真正的大师,他的确立是水到渠成的。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