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

中外艺术家黄山对话第三天:渐入画境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0-13 09:53:32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午餐后,策展人彭锋与艺术家马提交谈
 
【专题】 第二届中外艺术家黄山对话--文化中国梦


今天是第二届中外艺术家黄山对话的第三天,艺术家们逐渐进入工作状态。所有的颜料和画具由挑山工从山下运到山顶,艺术家们根据自己需要选择颜料和工具,分头去到自己心仪的地点安心创作。同时徐庆平先生、策展人彭锋、艺术家Tine Deturk开始加入到团队中来。


徐庆平先生面对西海大峡谷写生


徐庆平先生上次来黄山是十年前,他说“走时不看景,看景不走路”,每一步都会产生新的景观,在一下午的时间内他来到清凉台、狮子林、排云亭等地方来勾画写生草稿,不大的纸面上刚一开始是几根线条,但十几二十分钟之后,黄山的面貌便初步显示出来,他说:“每一幅看似不起眼的草稿等回去之后就是一张精心创作的完整的作品。通过人眼的观察会有记忆,这是任何照相机都代替不了的。”

艺术家Tine Deturk几年前开始在中国展出她的作品,晚餐期间,她与林学明、Marty St James谈论起了中国画中墨和纸两种材质以及如何在作品中使用墨的问题。Tine几年前在法国便开始尝试墨这种材质,来到中国之后,对墨的使用更加频繁,也慢慢有了自己的体会。在没有丙烯涂层的油画帆布上使用水墨是她最近一段时间在探索的一种表达方式。艺术家Marty感兴趣于中国的宣纸但同时又对这种纸的特性不甚了解,他认为中国的宣纸很basic,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尝试用不同种类的纸去承载画面更丰富的语言。


艺术家王垂的写生创作


晚餐之后,艺术家王垂、诗蓝、Simon向大家展示了一天的创作成果。黄山富有中国传统山水的美学概念,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典型素材和主题。西方人如何看待黄山,又如何在作品中表达黄山,西蒙认为这并不容易。在他来黄山之前,他认为黄山与他在无数的中国画作品中看到的山水大同小异,是一种不太真实的存在。但当真正置身其中时,他认为惊喜无处不在。艺术最难得的是探索未知的世界,黄山的多变恰恰符合了艺术家探索未知的渴望。所以,我们看到,在Simon的作品中,每一幅表现黄山的作品都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方法,他运用这些不同的方法表达他眼中看到的真实变化的黄山。诗蓝旅居法国多年,她的作品中充满虚实的对比,力量的强弱布局,画面中山石的崎岖硬悍和云雾的氤氲苍润对比强烈,充满中国画的“气韵”,同时又带有法国印象主义的色彩。


西蒙两天以来的创作成果


来自中外的艺术家都对中西方艺术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法方面的差异非常关注。英国影像艺术家Marty St James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圆”的概念,他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圆”是“圆满”、“圆融”,是一种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以及宗教层面的概念,中国人注重“了悟”,这是一种境界的体现,这点体现在中国古代的传统艺术层面,绘画、书法、诗歌、哲学、音乐等等方面。对于西方人来讲,“圆”代表了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秩序、能量。由于中西方的传统自然观和历史演变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和同一概念的理解和思考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从最深层次的意义来讲,从人类共同面对的诸多问题来讲,二者其实仍然是相通的。法国艺术家、作家西蒙目前定居在中国,在我们写生的途中,遇到一位中国游客,在得知西蒙是法国人之后,这位游客赞扬法国人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民族。西蒙后来说道,中国人常说法国人浪漫,其实他们并不了解法国人。浪漫不是法国人的特质,在我看来,中国人更加浪漫。你们的诗人李白,那种强烈的、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情怀,中国宋代的山水,青铜、陶瓷器上精美的纹饰、色彩都是特别浪漫的,中国人的浪漫在心里。 我们浪漫,但这不是我们之所以为法国人的原因。和中国人一样,我们对自己的身份问题同样怀有思考和疑问,正式这些共同的问题让我们今天走在了一起。

 


艺术家西蒙和马提观看作品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