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开幕现场
9月11日,“王春犁:预言寓言”展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展厅开幕。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造型学院院长苏新平,李帆教授等出席开幕式。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苏新平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对于许多艺术界同仁来讲,王春犁的名字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人都知道她在80年代所显露的特立独行,无论是艺术上的才华凸显,还是生存状态的与众不同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她毕业后的出国以及在国外发展怎样又是大多数人所不了解的,因而渐渐对她产生了陌生感。尽管如此,每当谈到80年代的艺术,谈到80年代的艺术家,自然而然地会提起王春犁,提起她的艺术,大家都会在折服于她才情的同时,也会对她有所期待。”
展出作品
时隔20多年的今天,当我们再次见到她和她的作品时,吃惊之余同样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之感,熟悉的是她的作品仍然留存着早期的痕迹,仍然才华尽显;陌生的是新作少了些激情与飘逸,而更多透露出的是平和、宁静与成熟。虽然所见的作品多是印刷品,不过其中几件作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比如“次日清晨”和“最后一个假日”两个系列,又比如《仲夏夜太短》等作品,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早期版画的学习实践带来的影响,但是她没有局限于版画因素,而是凭借个人的悟性和敏感,以及对今天艺术的独自理解,不断进行着个人性的语言转换与实验,我们会清晰地看到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动画、装置、影像作品,都体现出了她的个性化语言特征。
展览现场
也许是个人经历、处境所致,也许是性格缘故,王春犁的艺术所关注的话题既宏大却又具体,如人类间的相互关系,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还有身份与处境的讨论等等话题。但是无论话题大小,我们没有发现空洞的说教和主题图解,而是在尊重个人体验与感悟的前提下,用心创造着个人性的词语,并在词语的逻辑关系当中流露并形成了个人艺术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因此我们从她作品中感受到的鲜活与独特、哲理与才情,以及其中渗透出的忧虑、感伤、虚幻与恐惧,都能给人以真切与诚恳之感,而且在严肃与沉重的话题讨论中,又不乏幽默感与游戏性等因素。我想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吧,从这个意义上讲,王春犁的艺术确实能够给我们提供某些提示和启发。
显然,一切题材的采用都来自艺术家的细腻观察和个人经验, 它们形成了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世界。
展览将展出至9月21日。
艺术家简介
王春犁, 艺术家。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院文革后第一批学士,是中央美院也是中国版画史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二人之一。 瑞典皇家美术学院艺术硕士,纽约普拉特艺术学院硕士后。
展览展出作品
作为一名极有根底的版画艺术家和画家,王春犁的艺术实践包括许多不同的媒介和表达方式。她随意地旋转于绘画,版画,雕塑,动画,装置及影像中,作品往往涉及人类的相互关系、社会、不明确性、解体、恐惧、白日梦,叙述着过去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事情。 她的作品看上去常常忧郁深深,但同时有游戏与幽默,她严谨地掌握着自己的表现技巧,充满精力和喜悦地工作到每一个细节,每个笔触中都浸透了她明确的签名,是北欧最重要的华裔艺术家之一。
展览现场
王春犁在艺术实践的同时致力于艺术教育与研究,是皇家美术学院国际当代版画艺术论坛的发起人和主持人,参与论坛的学术发言人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艺术家,版画教授,艺术评论家,学者等。今年春季,中央美术学院也并前往斯德哥尔摩加入论坛学术讲座。王春犁曾六年任职斯德哥尔摩版画艺术学院校长及艺术总监,瑞典国际须龙主席,皇家美术院,国立设计艺术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第13届国际凸版三年展评委,及国立艺术家基金会理事。
艺术家及嘉宾合影留念
作品曾展于光洲双年展,国际版画三年展,斯德哥尔摩当代艺术博物馆,约米欧形像博物馆,因克乎思艺术中心,及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芬兰等世界各地的不同的艺术空间。被收藏的机构中有乌普萨拉艺术博物馆,达拉那思博物馆,瑞典议会大厦及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曾获艺术家工作奖,建筑艺术奖,瑞典艺术家联盟艺术奖等文化艺术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