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2013青年艺术100·艺术中国沙龙第六场:影像艺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8-26 21:14:0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2013青年艺术100·艺术中国沙龙第六场

沙龙主题:

《影像艺术的公共体验观》

嘉宾:

吴秋龑(艺术家,策展人,2011及2012年度青年艺术100评委)

莫伟康(艺术家,策展人)

主持:

韩宇钟(“青年艺术100”策展人、艺术中国特约主持人 )

艺术中国:首先请两位艺术家谈谈这几年影像艺术作品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偏重影像策划?

吴秋龑:这几年的影像作品是一个文化内涵由内而外渗透的过程,这种循序渐进对艺术来说是长线的、好的发展。而我做影像策展人是机缘巧合,这和知识结构有关,觉得在影像方向发挥更自如一些。

莫伟康:这次“青年艺术100”项目邀请了港澳台地区的青年艺术家专门做影像展览是非常好的交流机会。港澳台地区的影像作品对于内地而言带有一点地域风格。

艺术中国:吴老师,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策划影像展览的思路吗?

吴秋龑:我更关注影像作品背后的关系,在这种探讨下也注意到媒介本身的特质,比如传播性。

首先,从公共体验上讲,摄影是从西方诞生的处在西方的语境里,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我们一直在使用外来的手段,我们到底能驾驭多少,是不是我们想要的?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其次,影像技术带来一种快速的更替,这种变化会使我们在快速往前走的同时愿意回忆我们失去了什么;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是,在公共语境下的新媒体该怎样生长。今天当代艺术的影响是不是我们需要的?可能只是一部分人需要。那么,在什么维度上是普通民众需要的?这是我们在面对观众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艺术中国:很多人在谈到影像和当代艺术时都会困惑,大众在面对当代艺术时该如何欣赏?

吴秋龑: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角度考虑。首先,艺术家及艺术作品要给观众以层次,给观众一个合理的体验空间。这种层次是一种引导性质的,而不是强制的;另外,在作品面貌上要给观众新鲜度,在后期还要有思考,同时不能回避民众的价值观和艺术家的价值观不会非常一致;最后,只有艺术创作是鲜活的,在观众中间的,观众才会觉得是立体的,才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艺术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影像艺术有什么区别?

莫伟康:国内的影像艺术家影像作品范围更宽一点,港澳一般以观念影像为主,他们大多以影像作为载体,纯粹技术性的影像艺术比较少。在澳门,国外的艺术家比较多,80年代末国外艺术家将独立电影带入澳门。2000年左右才有多媒体这个称呼。大陆和港澳台最大的差距可能在传播媒介上。港澳艺术家的作品都会传到YouTube ,但是国内艺术家没有这样的习惯,所以很多作品很难看到。

吴秋龑:分门别类的看差别不是很大。但是这样就会有一个问题,我们本身的民族特性在哪?香港主要受欧洲的影响,台湾和美国的交流多一些,这些影响是不可逆转的,这会让艺术家走到一个新的起点。所以我在选择作品上会思考这个艺术家未来的可能性在哪。创作背后的历史观,是不是可以很开放的和周围去交流,而不是完全封闭的释放自己的情绪。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