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尤伦斯悦廊空间沈爱其艺术研讨会:生生者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7-02 21:00:46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研讨会现场

7月2日,沈爱其作品“生生者生”研讨会在798尤伦斯悦廊空间举行。批评家杨卫、皮道坚、贾方舟、徐虹、王端廷、高岭、王春辰、杭春晓将沈爱其的艺术作为当代水墨的一个个案,围绕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发展脉络以及当代水墨的出路展开探讨。

《渐远》

皮道坚:態”最能代表沈爱其的自然观,是心和能量的统一,“一气运化,仗气成象”。

沈爱其80年代提出“人天本一”,认为人和大自然是一致的,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观。90年代他发现了“態”,“態”是宇宙的母亲,万生万物的根源,“態”比宇宙还要大,简体字“态”恰恰表现了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世界充满能量,这种能量不断循环,人一旦参与到这个循环里,就产生了意义。他“采气”作画,就是出于这种哲学思考,他的画也是为了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这种理解就是“一气运化”,把“气”纳入来,再把“气”外化出。气通过点、线和墨韵、墨气构成一个世界。他的艺术是中国的当代艺术,是中国人当下的表现。

《运化太极》

贾方舟:沈爱其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个案

批评家在判断一件艺术作品或一位艺术家时,往往会从艺术史的角度判断他的艺术价值。确实也有一些艺术家是为了完成艺术史的某种使命去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艺术家是带有某种功利目的的。而像沈爱其这样的艺术家是真正没有任何功利性的艺术家:艺术是画给自己看的,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满足自我的内在需要。“態”不仅指他画作中的那种“气態”,而且也是他的一种生命状态。他的艺术可以将其称为“织体山水”。画面像是以线编织而成,不按山水画的传统程式:皴、擦、点、染。而是通过线的迂回曲折、互相穿插形成“织体”,而“气”在其中运行流动,生生不息。沈爱其的作品在本质上具有表现主义特征,也非常符合清代画家石涛曾说的一句话“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在尺幅上去其毛骨,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这段话意在强调艺术主体精神的重要性。

杭春晓:一种启示:中国画是否一定要走向当代?

将沈爱其的作品纳入中国大写意的系统来看,其70年代提出的“打散笔墨”的理念实际是对笔墨的一种消解。笔墨对意象的破坏使其艺术达到了一种抽象的临界点,从而凸出释放了笔线的疏松,外观浑厚,内观松灵。他的艺术无法纳入当代水墨的主流现象当中,只能作为一个具体的个案来探讨,某种程度为中国画带来启示,即中国画是否一定要走向当代?除了一味地追求水墨的当代性之外,探索艺术家个体的独立性可能是另外的出路。

徐虹:当代语境下,如何观看作品和解释艺术家的独特性

在当代语境下,如何观看一件艺术作品,如何解释其艺术的独特性和获得新的感受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作为传统水墨概念的一个关键部分,笔墨不仅仅是留在纸上的痕迹,更是与艺术家的生命体验、身体有紧密关联。要理解沈爱其的绘画就要观看他作画的过程,笔墨的韵味与艺术家的身体在作画的过程中展开、结合。东方的意象与西方的抽象都无法简单定义沈爱其的艺术。

王端廷:坚守“笔”墨

中国艺术家有两条发展脉络:由传统走向当代,由西方走向本土化。当代不存在任何纯粹的中国艺术家,也没有任何中国艺术家完全不受西方和国际文化的影响。无论是新水墨、当代水墨、都市水墨、实验水墨都对水墨的这一形式语言和媒介进行了拓展和创新,而沈爱其在当代水墨的语境和环境下,始终坚守“笔”墨,从“笔”的概念出发将笔墨的表现力扩展至更大的场域。(记者 台馨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