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新西兰文化珍宝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0-31 13:17:5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开幕式现场

为庆祝中国和新西兰两国建交四十周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合作的《毛利碧玉:新西兰的传世珍宝》、《布莱恩•布瑞克:镜头里的中国和新西兰》两个展览于2012年10月31日上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将展至2013年2月1日。

展览以碧玉为载体,诠释新西兰毛利人独特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以布莱恩•布瑞克摄影作品为桥梁,传递两国人民间的传统友谊。这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庆典中的重要活动,也是中、新两国间的重大文化交流成果。

新西兰碧玉拥有悠久历史和神圣地位,数世纪以来,一直被毛利人奉为珍宝。《毛利碧玉:新西兰的传世珍宝》展共计216件展品,包括碧玉石料、碧玉饰品、碧玉工具和碧玉武器,每件碧玉制品都讲述着毛利人的历史文化,象征着荣耀和威望,蕴含着世代传承的生命力,联结着毛利人与其祖先的精神世界。它们自“长白云之乡”的新西兰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展出,将为中国观众打开毛利文化的神秘之门。尤其难得的是,这个展览与我馆专题陈列《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交相辉映,使广大观众能够同时感受两个玉文化民族在玉器艺术中的伟大创造力!

布莱恩•布瑞克是一名蜚声国际的新西兰摄影师,他曾是唯一受邀采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庆典的西方摄影师。《布莱恩•布瑞克:镜头里的中国和新西兰》展共计137幅照片,对比展示了他拍摄于二十世纪五六十代的中国和新西兰作品,其中既有中国盛大的庆典场面和新西兰壮美的山川风景,更有两国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同一时代下,两国虽差异显著,却都经历巨变,在各自寻求独立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拍摄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珍贵照片,是在中国首次展出。

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得到新西兰政府文化遗产部国际文化项目赞助。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对刘惠文捐赠布莱恩•布瑞克作品集表示衷心感谢。

 


展览现场

毛利碧玉

毛利人是新西兰最早的居民,他们是源自亚洲的太平洋航海者的后裔。约八九百年前,毛利人的祖先航海到达新西兰,“奥蒂罗阿”是他们给新家园起的名字之一,意思是“长白云之乡”,形容他们看到这片陆地后的第一印象。 19世纪,欧洲移民的到来给新西兰当地毛利文化带来了变化和冲突,反而激发了这种文化的创新和韧性。今天,毛利人占新西兰人口的15%,其文化正茁壮成长。

毛利人有很多关于碧玉的传说,把这种神圣的石头与其东太平洋的族源相关联。这些传说提高了人们对碧玉的尊崇,使源于碧玉的传统文化瑰宝更显神圣,至今仍能继续在毛利人中引起共鸣。

其中一个传说讲述毛利人的祖先纳胡艾(Ngāhue)是个冒险家,他曾乘独木舟到达新西兰,后返回哈瓦基(Hawaiki),那里是所有毛利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他返回时带回了一块碧玉石,并且告诉人们遥远的新西兰是多么的富饶。据说纳胡艾用带回的石头制作了第一批碧玉饰品,包括现在知名的饰品——人形项饰。他还制作了碧玉锛,让他的人民能够借此制造航海用的独木舟并远航到新西兰。

另一个传说讲述了新西兰南岛西海岸碧玉的起源。一个叫作普提尼(Poutini)的龙形水兽是纳胡艾的精神守护者,他被一个名叫娲泰琪(Waitaiki)的女子的美貌所倾倒,所以掳走了她。在娲泰琪的丈夫——塔玛胡阿(Tamaahua)的追赶下,他带着娲泰琪四处奔走。最终,他把娲泰琪变成碧玉,隐藏在遥远的阿拉胡拉河,而阿拉胡拉河是碧玉石的最著名资源区。这个传说还使我们得以了解新西兰碧玉的重要产区。在过去,毛利文化是口口相传的,这类传说是毛利人世代传承知识的一种方式。

碧玉只产于南岛山区偏远的地方,那里被毛利人称作“碧玉水域”。在地质学上,碧玉先形成于岩石之中,后在河水、溪流和冰川的侵蚀下,最终从包含它的岩石中析离出来,被冲刷搬运到河床上,也有一些被带入大海或散布在海岸上。

碧玉的分类有两种方式:在地质学上,碧玉包括了软玉、鲍温石和蛇纹石;而毛利人则按照颜色、透明度和斑纹等外观把碧玉分为伊纳喀、卡胡朗伊、卡瓦卡瓦、堂吉怀等种类。

几个世纪以来,碧玉一直被新西兰毛利人奉为珍宝,无论是制成工具、武器或是饰品,它们都是荣耀和威望的象征,讲述毛利人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世代传承的生命力,联结着毛利人与其祖先的精神世界。

今天,美丽的碧玉也为其他新西兰人所接受,已成为整个新西兰不朽的文化瑰宝和国家象征,在新西兰当代艺术与文化中也大放异彩。

 

布莱恩•布瑞克:

布莱恩•布瑞克(1927—1988)是新西兰最著名的摄影师。他是著名的巴黎摄影机构马格南(Magnum)图片社的成员,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国际知名的摄影记者和杰出的摄影家。他的作品广泛刊登于当时的国际图片杂志,诸如《生活》(Life)、《画报》(Illustrated)和《巴黎竞赛》(Paris Match)。

布瑞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经典作品之一就是他在1957年和1959年访华时拍摄的照片。他是当时少有的访华摄影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国际上被广泛传阅。几乎与此同时,布瑞克还因他1963年出版的畅销书《新西兰——海洋的馈赠》而闻名于新西兰。

在中国期间,布莱恩拍摄了因庆祝五一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而在北京举行的壮观庆典游行场面,以及与此相关的政治活动。他同时也拍摄了北京和中国其它各地的百姓日常生活。对于布瑞克来说,新西兰的美丽在于其风景,他拍摄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景和自然景观作品。同在中国一样,他也拍摄新西兰的普通百姓,尝试再现这个国家及其人民的真实形象。1945年第二次时间大战之后,新西兰逐渐摆脱对其前任殖民统治者英国的依附关系,开始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寻求自己的角色。布瑞克的照片给独立的新西兰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多样化的形象,他们生活在独特的国度,不再想去创造一个所谓的“南部海域中的英国”(新西兰曾经被这样描述)。

在这两个国家,他都使用了一个在那时尚未被广泛运用的摄影技巧——作为国际图片摄影记者的技巧,即在人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抓拍。这样,他做到了从日常角度来洞察生活。

对比他同一时代下拍摄的中国和新西兰照片,摄影展策展人阿瑟尔•麦克克瑞迪说道:“两国虽然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却都在寻求自我独立和对自己的重新定位。以今天怀旧的眼光来看,它们当时都在经历着各自的黄金时代,在那个时代,大家都满怀希望、团结一致。”

新西兰国家博物馆衷心感谢刘惠文于2001年捐赠布莱恩•布瑞克作品。所有照片都是由原始负片或正片数码制作出的现代C型冲洗照片。

 


展览现场
 
1   2   3   4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