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劲松
很早就听说著名写实派油画家冉劲松,是我们贵州铜仁地区的“老乡”。因为同叫“劲松”这个名字,心中就平添了许多亲切和关注。但真正结识冉劲松,不过数月的时间。也许是同饮乌江水成长,同样来自偏远的黔东北武陵山地的缘故,我们一见面,就觉得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兄弟般的目光碰撞中传递着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情结,我相信这是一种关乎故乡与异乡的精神力量,亦是一种关乎信念与梦想的相互支撑。那天,我们在他宋庄的工作室里,痛快淋漓地打了一场乒乓球,虽比不上专业运动员的对垒,却也可谓变化多端、充满玄机、激烈精彩。这翻交手过招,有如云海翻腾、凌空对话,无言中传达我们心中的感悟与想法。由此,我折服于他的艺术心灵,窥见他融智慧于笔触、视艺术为生命的宏大图景。
德国著名历史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其1918年出版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的环境,对于个人的意义,就正如外在宇宙相对于内在宇宙一样,是一组庞大的象征之集合;则人的本身,只要他仍属于现实结构之中,仍属于现象界,他们必然要被容纳在一般的象征之中,但是,在人给予他相同的人们的印象中,什么真能具有象征的力量?什么真能密集而睿智地表达出人类的本质,及其存在的意义?这答案,就是艺术。”如今这答案,正被冉劲松油画作品中浸透出的独特血性和文化景象所印证,在他波澜不惊的艺术观念、学术品格和举重若轻的创作方式、生命体验中,被赋予睿智而深刻的艺术本质与精神象征。
2011年,冉劲松创作了一幅《自画像》。此前,他曾先后创作了多幅《自画像》。如果将他的《自画像》连贯起来看,就会发现一个真理:冉劲松的艺术是源自其生命的坐标原点,存活于他生长历程的丰富表情之中的。这使我联想到梵高的一生画过无数的《自画像》,仅1885到1889年间他就画了40多幅,它们要么以色彩和笔触的狂欢营造出浓郁的气氛效果,表现出罕见的生命力;要么,以忧郁方式刻画自己的心灵记录,在观者面前将自己的痛苦、恐惧、疑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暴露无遗。但我看冉劲松的《自画像》,却看到了画作之外的另一面,即他个人的艺术积淀中,鲜活的生活阅历、主观色彩与文化个性。从这个角度看,他画面中不变的黑色圆圈镜框,如同一对叩问时光的门环,在不断解读着自己的生命精神和应然状态,似可穿透人生与社会的复杂,从而形成关于冉劲松自身在变与不变之间的一个人的文化景观。
在冉劲松人生履历的早期,学数学专业的经历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艺术哲学观。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二十三岁时在贵州六盘水策划、指挥全省第七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活动策划的团体操大汇演。那真是一盘人生的大棋,他运用数学的观念和美术的知识,将数千人置于同一个坐标系中,举牌、运动、转换,时间、空间和庞大的人群成为他创作的基本元素。他站在指挥台上,手中的旗帜就如同他今天手中的画笔,每一次挥舞和点染,都是一场构建新形态、创造新模式的艺术行为,这种基于宏大叙事结构、充分尊重个体元素、以生命本体为坐标原点的艺术视野,一直延续到冉劲松后来的创作中。
冉劲松的艺术人生呈现出清晰的轨迹。青少年时期在黔东北生活时,冉劲松即得到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启蒙老师的指导,开始绘画基本功训练六年之久,接触并潜心学习油画;30年前,冉劲松考入贵州民族学院数学系,毕业分配到学校工作;20年前,冉劲松同时考取四川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他最终选择了后者,从此远离故乡来到北京;近10年期间,冉劲松游学于欧美各国,包括到列宾美院,巴黎美术学院及各大博物馆,并获得了美国北方大学美术学博士学位。这一幕幕与时光有关的求学场景,昭示了冉劲松生命“行走”过程中艺术轨迹和学术品格的必然,也昭示出他向往深厚意蕴、追求写实功底、探索自由精神的文化理想。
冉劲松对中西方古典及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的系统学习,使他每一步前行的足迹总是充满了自信。他常常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变迁中,以一颗宁静虔诚的心埋头创作,以纯粹而凝练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文化道义。他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很大部分是对人物肖像的研究与绘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冉劲松作为当代中国写实主义画派的中坚力量,已然成为汲取东西方艺术精神和哲学内核,使其作品在强烈的时代意味中同时呈现静穆的古典品质的优秀代表人物。他坚持“回到写生”,自己的每一次创作,都是在写生的状态中完成的。他曾走出画室到农村,市郊,请农民工,村干部、马车夫等普通人做模特,为这些来自社会基层的劳动者绘制肖像。一幅作品少则数天,长达数月,这对画家和被画者,都是一次次艰苦、寂寞、漫长的劳动与考验。幸运的是,冉劲松毫无旁顾地坚持下来,他笔下的《哑巴二叔》、《镜前的少女》、《乡村医生》、《小演员》、《马车夫》、《村干部》、《西北老人》、《农民工》等等,以质朴自然的形象、精微精致的笔调、柔和典雅的层次、不饰矫作的描绘,在追求真实的唯美主义的同时,追求理想主义的情怀,深切关注和理解当代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精神状态,反映了创作对象在时代发展中的生存际遇,或平静、或忧郁、或伤感、或向往,成为当下打动人心的艺术凝结与心理暗示,形成了他鲜明的艺术表现风格。
冉劲松的油画创作取材广泛,除了人物、肖像,风景写生亦是奠定他在走向绘画艺术高峰的重要领域。他在俄罗斯访学期间,写生创作的上百幅小风景油画,吸收俄罗斯新写实主义绘画的精髓,融入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手段,将域外自然风光与心灵物象结合起来,畅快淋漓地抒发纯洁无暇之真、描绘简约纯净之美。他近期创作的一组关于湘西的写生作品,《日出西晃山》、《西晃晨韵》、《拦水坝》、《暖春》、《山韵系列》等等,不拘泥于具象的描摹,而用油画“文人笔墨”的写意方式尝试写生,突破和超越了油画材质与传统艺术观念的界限,以一种更加纯粹的方式表达了对土地的尊崇,以及对自然生态的敬仰。
某种意义上,冉劲松的艺术路径是寂寞的。他是梵净山上的峰峦,不附和或迷失于世间的浮躁与喧嚣。他的艺术理想与丰厚博远的人类文化精神紧密相连,绘画语言融华美与拙扑、大气与精巧、凝重与鲜活于一体。他用最虔诚而沉默有力的笔触,营造出一个缤纷多彩、明亮有序的艺术世界,敞开了艺术与人生的边际,拓展了油画创作走向生命反思和文化自省的深度。
蔡劲松:教授、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部长兼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北航艺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