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老人黄苗子去世 风雨人生铸就百岁传奇

时间:2012-01-09 15:24:25 | 来源:百雅轩 /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黄苗子(1913-2012)

著名美术史家、文化老人黄苗子先生2012年1月8日11点27分于北京朝阳医院辞世,享年100岁。

以下是黄苗子先生的三个儿子黄大雷、黄大威、黄大刚致各界朋友的公开信。

致各界朋友

父亲黄苗子于2012年1月8日11点27分走完了他人生的路程,去和母亲团聚,去和他的朋友们聚会了。

今年1月1日,他笑着说:“我今天100岁了!”他一生怀着对祖国和中国文化的执着,经历百年风云,在他走完人生最后之路的时候,他曾说:“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

作为儿子我们谨遵他公开发表的《遗嘱》,不举办任何追悼活动,不留骨灰,也不设灵堂。望各位好友见谅。

只要记住他的幽默、达观、谦和就够了。

  黄大雷、黄大威、黄大刚

  2012年1月8日

【名家档案】黄苗子

黄苗子纪念专题

  黄苗子,1913年生于广东中山。中国当代著名的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作家。早年就读于香港中华中学,曾先后任《新民报》副总经理、贸促会展览部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第五六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等。

 

  黄苗子艺术年表

1913 年 公历9 月30 日(农历九月初一),出生于中国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排行第五,起名为黄祖耀。

祖父黄屺香为清末举人,博古通今,名噪一时。父亲黄冷观,早年加入同盟会。1913 年9 月,因抨击袁世凯帝制而被捕入狱。先后主持《香山旬报》、《大光报》、《香港晨报》等,创办香港中华中学。

1918 年 举家迁往香港。

1921 年 开始学习书法。

1925 年 师从岭南艺术大师邓尔雅先生学习书法。

1926 年 入父亲创办的香港中华中学学习。大约15 岁起,便开始漫画创作,并在香港报纸如《大光报》、《骨子报》、《半角漫画》等发表。

1929 年 漫画《魔》发表于8 月3 日出版的第67 期《上海漫画》,署名黄祖耀。《上海漫画》创刊于1928 年4 月,主编张正宇、叶浅予。

1930 年 12 月,从中华中学毕业。

1931 年 进入香港华仁书院学习英文。

1932 年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3 月,给家里留下书信,毅然离开香港,从香港西营盘码头乘船,只身前往上海,任上海卫戍司令部上尉书记。当时的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受老友黄冷观所托,找到黄苗子受其照顾。到上海后,画两幅抗战漫画,经沈君怡先生推荐,在邹韬奋先生主编的《生活》周刊上发表。

1933 年 调上海公安局监印股任科员。其间,结识张光宇、叶浅予、丁聪、华君武等漫画界朋友,陆续在《良友》画报、《时代漫画》、《上海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

1934 年 1 月,兼任梁得所先生主持的大众出版社《小说》半月刊编辑,创作封面插图。在马国亮先生主编的《良友》画报上发表《八大山人》、《郑板桥》等古代画家评介文章。与刘海粟、张大千、庞薰琹等探讨研究美术史。

1935 年 5 月,到南京,任《扶轮日报》副刊编辑,并在《朝报》、《南京人报》发表文章和漫画作品。

1936 年 在张正宇的中国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漫画事典》一书。

夏天,与鲁少飞、叶浅予、张光宇、张正宇、王敦庆共同发起筹备“全国第一次漫画展”,黄苗子与王敦庆共同负责具体书记事项。11 月,展览在上海首次亮相,汇集了来自全国和海外华侨漫画界的600 多幅作品。在上演话剧《赛金花》的后台结识该剧作者夏衍先生。

1937 年 4 月,赴广州,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办公室机要秘书。积极投入漫画抗战活动,并撰写了不少理论探讨性文章和评论文章。

8 月下旬,“第一次全国漫画展”和当地美术家的“抗日漫画木刻展”同时在广州禺山中学举行。这是抗战爆发后,广州漫画界举办的最为重要的一次展览,轰动了整个华南地区。黄苗子创作了《香港》和《捐输为国》两幅作品参展。

1937 年9 月2 日,《大公报》发表通讯《全漫展与救亡展在广州》,详尽报道了广州漫画界这一盛况,记者提到黄苗子的作品时说:“黄苗子的《香港》,把东方巴黎的香港全般面目活现在画面上。”

与特伟等人筹划出版《抗战漫画》杂志。

1938 年 1 月13 日,父亲黄冷观病逝于香港。

《抗战漫画》在重庆创刊。

年初,全国漫画作家协会在武汉成立战时工作委员会,身在广州的黄苗子被推选为15 位委员之一。这15 位委员,包括张光宇、叶浅予、鲁少飞、梁白波、张正宇、陆志庠、张乐平、张仃、张文元等当时漫画界的中坚人物。

10 月20 日,随省政府撤离广州,前往重庆。

10 月21 日,广州沦陷。

1939 年 1 月,到香港。出任国民党主办的香港《国民日报》总经理,同时参加全国漫画家协会香港分会的活动。

12 月返重庆。

1940 年 2 月18 日,负责组织的重庆漫画家访问“在华日本人反战大同盟”时创作的作品,在香港《星岛日报》上发表,引起了巨大反响。

4 月,与丁聪、郁风、徐迟、夏衍、张光宇、张正宇、叶灵凤、叶浅予、戴望舒共同创办《耕耘》杂志。以曾为《国民日报》总经理的资质,使杂志得以创刊问世,并为杂志撰稿、组稿。

《耕耘》杂志出版者:耕耘社,编辑人:郁风,发行人:黄苗子。4 月创刊,只出版两期,因经费不济停刊。

1941 年 在财政部任职。积极参与抗敌文化活动,业余兼职《新民报》副刊编辑并撰稿。并常与文化界人士相聚“二流堂”。

缅甸华侨唐瑜在重庆建“碧庐”(壁炉谐音),当时重庆进步文化人士或寄居其处,或常来聚会,黄苗子、郁风亦是常客,此便是玩笑成真并使众多优秀文化人士惨遭磨难的“二流堂”发端。

1944 年 5 月20 日,黄苗子与郁风的订婚仪式在重庆郭沫若家中举行,由夏衍主持。

这一年,黄苗子31 岁,郁风28 岁。

11 月26 日,黄苗子与郁风在重庆嘉陵饭店举行婚礼,由吴铁城主持,各界名流云集。证婚人沈尹默为他们赠诗:“无双妙颖写佳期,难得人间绝好辞。取譬渊明远风日,良苗新意有人知。”

1945 年 9 月,被安排与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见面。

1946 年 随着国民政府迁回南京。为同时迁往南京的《新民报》副刊撰稿。

其间,家中成为进步人士、共产党员聚会和接头的地点和“避难所”。著名新闻记者高集因报道“下关惨案”上了“黑名单”,到黄苗子家中避难。地下党员、著名演员金山、张瑞芳曾在其家中与中央社记者接头,商定将金山的近况及长春电影厂的情况报道出去。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