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体温的石头:邱启敬的雕刻艺术

时间:2011-11-19 19:18:01 | 来源:艺术中国 兰红超/ 图片

  文/ 顾振清

  邱启敬的石头是有体温的,带有他赋予石头的一种具体的、生活化的、人世间的温暖。他玩的石头并不是普通岩石,而是中国人通常认为有灵性的玉石。邱启敬重视人在现世的状态和能动性,化消费主义社会的生存现实为视觉景观的人间万象,进而变日常人间琐事为诗意人生的闲情逸致。他所推崇的中国“兴于诗”的艺术传统,强调的就是身心愉悦的审美经验对人生境界的提升。邱启敬从玉石的物理属性和纹理中所梳理、推论出的雕刻秩序和规则,其实也浸淫着他一种销蚀在骨子里的诗情画意。他的玉石雕刻渗透着一种事在人为的自信和生机。这种生机既来自艺术家生命本能中不断自我驱动、自我更新的一种人性温情,也来自从日积月累的自身积淀中转换而来的一种创造性狂热。

  邱启敬对玉石的体认,来自中国人文传统中把玩、养化、雕琢玉石的一种长年的、循环往复的惯性行为。他拥有的这种深厚“盘功”意味着人与玉的亲密关系和人玉合一的主观意念。邱启敬的雕刻往往体现出对每一块玉石具体属性的透彻领悟和直接表现,仿佛有一种连通艺术家身体和物质对象的内在力量,把每一个沉睡的形象从玉石自然外表的禁锢中解脱、释放出来。他的作品承载的是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现实,其中并没有审美逻辑和经验世界的尖锐对立,有的只是逻辑和经验的感性交融。邱启敬这种强调人的感性和体验的玉石雕刻往往形神俱备,既传统,又当代,反映的是味道、风骨和境界等中国传统美学概念的不断翻新。艺术家通过雕琢,在玉石中润物无声地沁入的当代文化意识和理念,如同一种以人体温润玉石的沁色“包浆”,让作品蕴藉了一种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透亮光晕。

  邱启敬生于具有数百年寿山石雕艺术传统的中国福建。他自称6岁就接触石雕。1999年开始从事寿山石雕创作。2005年邱启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并创作了一系列表达人性关怀的现代主义风格的雕塑。在学院期间的系统学习中,邱启敬得益于中西方文化交集、融合的精神启示。欧美现代性文明所提示的社会的民主宪政与个人的精神独立、思想自由,不仅让他打开了个人的艺术世界,而且让他认同并权重于当代艺术的现实批判与文化反思。2006年起,他创作大型装置作品《大迁徙》,以作品应对具体展出场域的方式,寻求当代艺术观念和方法的自我实践和自主创新。与邱启敬渊源极深的寿山石雕情结,也使他毫不迟疑地把犀利的当代意识之刃带入相对保守的中国玉石雕刻界。

 


  近三十年来,中国各个艺术领域、艺术样式几乎都发生了既有意识形态的解蔽和既有审美价值的现代性转换。而中国的玉石雕刻艺术则长期受困于技法工艺的师徒传承状态,其对于民间传统泥古不化的思维方式、因循守旧的程式化风格已然形成一种难以自拔的制度化症结。面对玉石雕刻界尴尬的文化语境,邱启敬试图推出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势头,打破意识僵化的现实格局,从而应对中国向创新型社会转型的时代精神。

  自2006年起,邱启敬持续推出了数百件玉石印章系列作品。这种规模化的视觉表现,让他硬生生地在印章艺术的传统边界之外划出一道新的轨迹,并磨砺出一种颠覆性的批判锋芒。传统中国男权社会的权欲和情欲向来是印章艺术所承载的一种象征意义。邱启敬在印章尺度和样兽印纽图式中倾注了一种异化和焦虑的经验。一系列动势夸张、直呈七情六欲的拟人化祥兽印纽,使原本庄重、正统的印章观念系统瞬间碎片化、荒诞化。传统中国文人的那种孤独感、沉沦感、颓废感在艺术家花样翻新的造型嬉戏之中,获得一种轻松幽默的祛魅和解构。邱启敬耗时五年的印章“革命”,以直观化、表层化的视觉形式,表现出一种超越现象与本质、能指与所指之对立关系的后现代主义态度。他借用印章艺术道德教化的旧规制和旧符号,以反讽和谐谑方式在方寸之地演示了一出出深具从存在到死亡感觉而又自欺欺人的情景剧。这批作品中,邱启敬的诉求并不是意义和价值的重构,而是罗列并清理人生理上的自我冲突和精神上的自我焦虑。作品中一些敏感而神经质般的细节表达,甚至触发了观众某种下意识的不安和恐惧心理。

  在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上,邱启敬虽然理性而灵活使用着中、西方文明所塑造的不同工具。但具体创作实践中,他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内心挣扎,比体验不同文化精神之间的相互交融和补益更痛苦、更纠结。邱启敬2008年的寿山石雕刻《引擎》系列充分显示出他身上的这种文化裂变。每块形如动物胚胎或胞衣的石块上,都有一个或几个裂口,裂口内赫然是一部逼真的汽车引擎般的现代机器。这批作品隐喻了传统农牧业文明包裹中的工业社会即将迸发的无限能量,也暗示了机器怪物不可预知的未来结局。

  在有意识地批判文化保守主义的同时,邱启敬也深入地认知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审美范式。这些精华和范式既作为艺术家的一种文化背景而现实存在,也不断地唤醒着他内在的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自觉。邱启敬越多审视、摸索中国传统审美范式及其现代性转换,就越深体会传统文人诗画精神的滋养和个体的心灵自由。当在他使用珍稀的和田玉作为雕刻籽料时,明显领略到权力制度和意识形态对传统精神的一种屏蔽和摧残。邱启敬更加重视思想的解放和内心的修为。如何敏锐而有效地去接续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而非简单地重复、因袭传统艺术样式,成为邱启敬新的创作诉求。基于艺术家身体的感性认知,他努力去无限接近于庄子美学、禅宗美学的境界。于是,他暂时放下表现时代精神的工具理性,深入中国传统美学传统中的“感物”理念,从寄情、畅神的传统美学范式去体验“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的理想境界。在历练了一批表现高僧面壁、林泉高致等传统水墨画风格的和田玉玉雕刻之后,2011年邱启敬又推出了极具个性化风格的《九宫格》系列,这组当代艺术作品以物、我的二元关系,寻求外在与内在二者关系的谐调。以细致、温润的和田玉为材料精心雕就的一片浪花、一叶扁舟、一匹卧地的瘦马,无不精准地转换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神与物游”的传统审美经验。作品中,邱启敬追求的并不是物我两忘的绝对超越,而是对物我浑然一体的无限尊重。这浪花、扁舟、瘦马,其实都是邱启敬的化身,是他自身风骨的一种物化形态。这组作品再现的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种澹泊、虚静的境界,凸显的是艺术家的一种超凡脱俗、飘逸、高蹈的精神气质。

  邱启敬雕出的是一个个有体温的石头,其中或多或少地融注了他热力四射的自身能量和思想光泽。这体温,显示了全球化社会中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薪火相传的一种现实意义,也预示了当代艺术在中国语境中自我翻新的一种可能。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