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2011北京永乐秋季拍卖预展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1-13 21:03:51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2011年11月13日,北京永乐秋季拍卖预展在银泰中心柏悦酒店开幕,为了满足广大收藏爱好者对精品作品的需求,永乐拍卖此次秋拍带来了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吴昌硕,李可染,黄宾虹,徐悲鸿等大师的佳作。永乐拍卖是佳士得正式授权在中国内地使用其注册商标的拍卖公司,简称“北京永乐”,以文物艺术品为主营项目,采用国际通行模式和流程。

 

北京永乐拍卖预展现场
 

此次永乐拍卖依然分中国书画、瓷器及艺术品、当代艺术等三个部分,中国书画部分精品非常多,有多件齐白石作品。包括齐白石的四幅人物画,以及小品画等。其中,《人物》(LOT1430,估价人民币13,000,000-15,000,000),虽无明确的纪年,但从风格来看,属于30年代中期。另外几件作品包括《双寿》(LOT1427,估计人民币900,000-1,200,000),《事事大利》(LOT1428,估价人民币600,000-800,000)等。此次拍品还有张大千的《神仙蝶侣》(LOT1098,估价人民币4,500,000-5,000,000),张大千画了不畏冰雪的红白梅与翠竹,溥心余为之补上两只粉蝶。傅抱石的《秋郊踏青》(LOT 1520 估计人民币2,500,000-3,500,000)是傅抱石赠予国璠的精心佳作,亦是傅抱石晚年山水画代表作之一。徐悲鸿的《秋郊神骏》(LOT 1437,估价人民币2,200,000-2,500,000)同时书画部还推荐了黄宾虹的两件精品作品,其中之一《雁红秋色》(LOT 1438,估价人民币3,500,000-4,000,000)作于1918前后,是典型的“白宾虹”时期作品。

 

书画部预展现场
 
   
瓷器展厅预展现场
 

此次永乐当代艺术部继续推出《美丽新世界》的主题,展现“孩童”世界的五彩缤纷。自从2010年永乐推出当代艺术部分,至今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即满足了收藏家收藏年轻艺术家的期待,也推动了年轻收藏家的不断进入,同时,也丰富了拍卖市场的作品风格。当代艺术部分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标价都比较合理,和很适合一些业余的艺术爱好者的收藏。在“孩童”的主题作品中,藏家能够看到70、80后的新一代艺术家回归自由,表达精神特质,用孩童来隐喻自己,表达拒绝成长、拒绝复杂社会所左右的内心呐喊。其中包括欧阳春的《花园》(LOT 532)拙稚的笔触将孩子气表现的淋漓尽致。颜石林的《怎么了?一个人的夜》《怎么了?上苍保佑没有翅膀的鹿儿》(LOT 534)构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童话世界。

 

当代艺术部主管王从卉接受采访介绍展品
 
当代艺术部分展厅
 

瓷器几艺术品精品展示了永乐今秋重要明清瓷器、金锭几工艺品专场,令人瞩目的精品中,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缠枝牡丹菊纹大碗(LOT 021,估价人民币8;000.000-10,000,000),同时,专家热荐的珍贵瓷器还有清雍正的斗彩暗八仙双寿桃纹碗(LOT 055,估价人民币2,000,000-2,500,000),拍品精良,胎薄体轻,釉面光洁。据永乐瓷杂项目主管介绍:清道光时期粉彩皮球花纹盖碗(LOT 087,2,200,000-2,800,000)源自道光时期山东潍坊陈氏家族,八套传世,较为少见。此外一件清嘉庆松石绿地彩粉福寿纹六方形笔筒(LOT 013 估价人民币1,800,000-2,200,000)也凭借新颖雅致的精美造型获得永乐专家在“嘉窑御赏”单元的大力推荐。

其中,名代永乐时期的青花内府梅瓶极为罕见,目前全世界仅存五件,另外四件分别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台北故宫和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所宝藏,未见有收藏家收藏同类品之记录,是为珍罕!梅瓶造型古朴端庄,胎体较常见的永乐器为重,应为永乐早期制品。

杂项方面,不容错过的一件珍品是清乾隆时期的粉彩雕瓷万国来朝图瓷板(Lot 068, 估价人民币3,000,000-4,000,000)。该瓷板胎质细腻,以近立体形式展现一幅八蛮进宝图景,生动异常,不为多见。瓷胎堆塑物象,复施各色彩料,画面丰富,五只红蝠飞翔于碧空,寓意「洪湖齐天」,群山逶迤,波光粼粼,花木婆娑,交相辉映,一行人身着异族服饰携宝前行,一派吉祥景象,寓意着乾隆盛世、万国来朝。乾隆时为应宫廷之需,开始制作大型瓷板用来装饰。此次永乐带来的预展总体来说质量和数量都很可观,值得收藏家与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并三个部分的负责人均表示,非常有信心拍出好的成绩。

 

预展现场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