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彭如华的水彩画特色

时间:2011-10-17 10:52:00 | 来源:艺术中国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水彩画区别其他画种的特定界线,它以水为媒介调色作画,并以水的流动,颜色的渗透等特质,使画纸的白地与水彩互相渗融,表现出或透明、或轻快、或湿润的效果。由于它本身的物理特性使它更易于表现光与色感。中国美朮家协会会员、陕西水彩画学会会长、西安美朮学院教授、著名西部水彩画家彭如华借助于水与彩直抒胸意,并很好地利用这些材料的特性出落而成,娴雅从容。

彭如华的《国色天香》,是一个心灵外化的形态,正是泰戈尔的那句:“生如夏花之绚烂”的意境。它“不凋不败,妖冶如火。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就象彭如华生活的那座城市——西安,在浓得化不开的古雅之风熏陶下,安娴不迫,举止从容,进退得当,落落大方,同时不乏含蓄、温柔,既不嗲声嗲气,也不张狂、泼辣;娇而不骄,直爽率真,表面温柔顺从,内心却刚烈,炽热如火。这就是她笔下的牡丹,也是她孜孜以求的人生。

她的名为《逆光下的月季》水彩静物,透明、清新、流畅、诗意,充分利用流动的水与色的交融来表达一种气氛,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而审美愉悦来源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体现了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及对于生命力的追求。她把水彩样式的“程式化”发挥到了极致,以“神形兼备”为皈依,重在抒发画的主体精神。就如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参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7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从而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的美的形象和境界。

她不断借鉴中国画的技法经验,包括以毛笔纵横挥洒,皴擦,运用线描和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形体和质感,强调传达神韵和气势。玩味“特性”的同时又不丧失创新能力。借助水的特性,把握表现对象的运动形态,显示出力度、速度和对比因素的有规律的重复、交替的现象。运用形、色、线、轮廓等反复呼应和对比,以及构图安排和形象的特征及动态显示其节奏。有规律的变化给人以或连贯流畅、或明快严整的审美感受,形成不同的力感和动感。笔触的抑扬顿挫、色彩的冷暖明暗、块面的分解综合,可以形成痕迹节奏,并通过主次、疏密、承接、呼应、让辑、开合、向背、俯仰将物象结构成一个整体,在这些因素之间可以显示出一定的、符合审美规律的格局与韵律,从而形成构图上的结构节奏,并通过视觉感受,心理感应,化静为动、变理为情的审美经验。

她努力创造想像空间,用线条对空间进行勾勒,在她笔下的二维空间中,线是面的边界线。而在三维空间中,线是形体的外轮廓线和标明内构造的结构线。线条的运用体现了她对物态质感、量感、重力与动速的感应。她从力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线条的纯粹语意进行了多方面的表现尝试,运用线的各种不同变化,借线条产生的动力、弹性、重力效果来表现物象的各种情绪或质感,把线的造型的观念拓展为视觉经验的宽泛领域。

她除了在技法和技巧领域对水彩艺术语言个性化地拓展和延伸外,在表现风格上,更是追求色彩的丰富,强化色彩的对比,追求装饰的趣味性,注重形色的写实表现,追求光影的变化,水的淋漓,塑造的极至;画风凝重厚实而浓郁精致。在西方水彩画与中国西部民间艺朮的关照下,逐渐形成了自己色彩亮丽、格调清新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水彩画发展史承上启下的画家。

她喜欢借助水彩颜料的对比、水的浓淡变化、落笔的轻重力度、运笔的快慢节奏及点染的气韵感觉,体现对象质感、量感、体积感和光影虚实的描绘能力。如用水稀释水彩颜料,轻匀柔润的笔法渲染出缥缈的云天和明净的水面,而用浓重的水彩,重叠堆砌的笔触塑造出坚硬的岩石和厚实的土地;如用枯涩的笔法刻画苍颜老者的形貌,而以细腻的用笔描绘年轻少女的肌肤。笔触与物象表面帖切吻合,造成很强的真实感。另一方面,笔触亦和线条有某种相同的涵义,不同的笔触感觉有不同的表情特征。跳荡轻松的笔触,给人以洒脱和愉快的感觉;凝重沉实的笔触,给人以朴厚或坚定的感觉;迅疾有力的运笔,表现出奔放奋发的情绪;颤动狂暴的运笔,宣泄出热烈或激愤的心理。运用水彩颜料浓薄不同的笔触或其他方法在画面上形成的表层组织效果,重叠交织的水彩颜料浓薄变化形成的近似浅浮雕的画面效果,表层结构显示出富有表现力的凸凹变化。


她的画风及谱系承袭了英国画家康斯特布尔和透纳的水彩画风格,既不同于伦勃朗,也不同于法国或英国学院派风格,为了更好地表达秀丽的景色和普通人的生活和劳动,她摆脱了构图和色彩上的因袭规矩,大胆地创造出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

在创作过程中,她借鉴了康斯特布尔和透纳的风格,画面上的色彩冷暖关系是相对的比较关系,如红暖于紫,青寒于绿,因而两大类的内部也有冷暖对比的因素。由于特定光源色的影响,或者使画面色彩产生趋于某种统一倾向的因素。色调对揭示自然环境的时间和季节,对于传达人们心理和情绪有极强的表现力,在绘画诸要素中色彩是最具有感情特征的因素。通过人们视觉经验的联想,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心理作用。在绘画中运用色彩的明度变化、冷暖对比和色彩调子的表情特征,是取得与加强情绪感染力内容相谐调效果的重要手段。

她吸取中国画的特点,笔墨上讲求法度,风格苍劲浑厚,运笔沉着,皴染细密,水色浓润,层次丰富,艳不伤雅。她注意观察自然,摄取真景。作品技法精熟,面貌多样,能脱古化新,具有一定的自然天趣。由淡及浓,由疏而密,具有“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的艺术格调。

她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表现对象但并不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同时在偏重于表现自我,却不刻意改变客体表达理想。她在绘画观念上取苏轼的“寓意于物”;倪瓒的“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石涛的“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的观点。同时把德拉克洛瓦的“情感的表达应该放在第一位”,画家“应该按照自己的气质来表现”奉为圭臬;在创作中,理性的观念和强烈的情感起了主导作用,自由创造,却遵循技法的约束,克服随意性。作品的外在形式上对自身作情感上的直接肯定,表现出一定的情绪、格调、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她的绘画都有很强的质感,并通过画笔把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态特质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对不同物态表面的自然特质,多种感觉形式进行归类细分,利用光影、色彩的因素,运用技法以及笔触肌理,描绘出质感逼真的效果。

彭如华一生与“水”为伴,虽然水无味而平淡的,甚至没有半点波澜,却给人即透明又简单的感觉,是为人女、为人妇、为人母涓涓柔情;水是心灵最解渴的饮料;水无瑕晶莹,遇冷即冰,遇热即雾,不带有半点隐瞒和心计。好水酿出的酒是醇香的,是浓烈的,但要会品的人,如果不会品,大口大口的喝,除了浪费,也只是让你不醒人事罢了。酒中有五味,酸甜苦辣香尽有尽有,再之后就是沉醉其中,无法自拔。水泡出的茶虽然苦涩,但是可以提神,可以修养身心。茶不比水那样柔情,不比酒那样浓烈,但是她同水样直爽,同酒样扑香。水的直是因为透明,茶的直是因为内在;酒的香是因为挥发,茶的香还是因为内在。

宋代董卣《广川画跋》卷二:《书孙白画水图》云:“画师丁与言,靠山不靠水,谓山有峰恋崖谷,烟云水石。可以萦带掩连见之。至水则更无带映曲纹斜势,要尽其窳(wa)窿派别,故于画为尤难……”古人讲:绘画“靠山不靠水”,“水乃活物也”。凡活水,无常态,无定形,且透明,变化万千,永远处于不停运动之中。如想用水作画,确实不易。要想驾驭它必须感悟水的灵性,感受水态的物理特征。水具有生命情调的主观感受——画家与客观景象物我交融创造的既充实又空灵的意境,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化情思为景物的“意境”中的水,是心灵与自然的合一,是具象也抽象。只有这样,才能在水的性情的基础上,表现出水的趣味。无趣味之水,是死水,水唯“活”,流动感,如绮如云,如奔如怒,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处在下游的位置。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