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马英九:台北大故宫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0-08 09:20:32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右下图中台北故宫扩建后园区示意图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工程可以使一个城市变大,但只有文化才能使一个城市变伟大”

对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而言,台北故宫博物院无疑是一个圣地,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迎来第五次扩容,也是半个世纪里最大的一次“扩容”。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昨晚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宣布正式启动“大故宫”计划。该计划预计耗资近300亿元新台币(约62.7亿元人民币),使在外双溪的台北故宫展馆面积增加五倍,并在附近另开发4.8公顷(4.8万平方米)土地建设文化创意园区。

“工程可以使一个城市变大,但只有文化才能使一个城市变伟大。”马英九说,“大故宫”计划既有工程,也有文化,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此前曾对早报记者表示,台北故宫现有空间为9500平方米,扩建后将变成64900平方米,包括扩建新馆、正馆整建、典藏大楼重建和行政大楼新建。此外,这4.8公顷文化创意园区内将设立汉字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中心、地下艺术街及文创精品店等。届时同步展出的文物将从现有的3000件增为15000件。

先后四次扩建仍太小

从台北外双溪孔子铜像前拾阶而上,经过“天下为公”牌坊,再穿过一个广场与题有“博爱”字样的铜鼎,便抵达台北故宫博物院正门。

这座于1965年正式对外开放的中国宫殿式建筑,楼层面积达1.03万多平方米,场馆不大,却收藏了68万多件中华文物,其中绝大部分迁自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清宫旧藏与遗存,堪称“国之至宝”。

台北故宫通常每3个月到半年更换一次展品,即使这样,要把馆藏68万余件稀世文物逐个展示,至少需要28年的时间。而那些没有拿出来展览的藏品,则都存放于后山山洞中的库房里,用铁箱储藏。

由于国宝众多,台北故宫一直受到展出面积有限的困扰,台北故宫曾于1967年、1970年、1984年及1995年先后四次扩建。

从事博物馆工作超过30年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对东方早报表示,台北故宫藏品多展厅少,尤其是大陆游客大量来台后,由于台北故宫是大陆游客赴台的必游地,所以现有展馆的面积,越来越难以纾解日益增多的游客,整个台北故宫展厅,常常是人头攒动。而今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的两个月,到台北故宫的游客即达超规模的50多万人次,其中有近1/3的观众来自大陆。周功鑫说,6月因各类学生考试在即,一直是参观的淡季,这次却创造了书画展的参观纪录。而在2002年,整个台北故宫的参观者不过117万人次,从2002年至今,台北故宫的游客几乎以每年二三十万人次的规模上升。台北市政府的统计显示,2010年台北故宫总的参观人次为344万多,较2009年的257万多人次,增长33%,预计今年将达到350万人次。

嘉义故宫南院2015年建成

正是在游客不断增多的背景下,马英九去年元旦要求办理“大故宫计划扩建之可行性评估”。其后另一台湾地区领导人萧万长更进一步表态,台北故宫旁边的土地多是军事用地,为顺应“大故宫计划”,将把周边的军事用地收回整理,并交给台北故宫,扩建展场,让台北故宫有更大场地展览所藏文物。这一计划也被列入台湾地区庆祝辛亥百年的活动规划。

把军事用地收回用于故宫扩建无疑表明了台湾地区对于台北故宫的最大支持与弘扬中国文化的巨大决心。

据台北故宫方面昨天透露,今年3月25日台湾刘培森建筑师事务所取得“大故宫计划可行性评估暨先期规划委托技术服务案”标案,目前已完成院区及文创园区调查环境监测调查、交通影响评估、故宫相关使用空间需求、土地使用强度分析、基本经济效益评估、工程经费及期程初步分析等。根据“大故宫计划”评估,除建议增加院区展厅面积及公共空间外,将整合院区对面原“国防部”卫勤学校用地处,设置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主题空间。

据介绍,为了使“大故宫”计划能顺利实施,台北故宫将于今年12月1日至2日举办“大故宫”计划座谈会,邀请博物馆规划、景观工程方面的资深专家进行研讨。

谈及“大故宫计划”,马英九昨天更详细表示,通过增加展览空间,将让台北故宫能容纳人数与世界知名博物馆并驾齐驱。他希望在第二任任内确定计划,全力推动,不只增加台北故宫空间,还要结合典藏展示与高科技,使国宝文物呈现方式数位化与生活化,不受时空环境限制,让更多人欣赏到这些人类共同遗产。

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吴敦义在启动仪式上说,台北故宫内典藏的文物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资产,对于收藏中华民族国宝的台北故宫,要用最大的心血和诚意来建设。他在前一天宣布,位于嘉义的台北故宫南院筹建工程将从本月中旬陆续动工,该院区占地70公顷(70万平方米),2015年全面开放运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