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新外滩边,这里曾是上海乃至中国通信行业的发源地。6月23日,位于外滩的上海电信博物馆正式开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为上海电信博物馆题字。开馆当天,见证我国通信行业振兴的原邮电部、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等新老两代电信人纷纷出席仪式。
李鸿章的奏章
上海电信博物馆坐落于延安东路34号,展馆面积1300平方米,这里曾是192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外滩建造的电报大厦,这座外滩的标志性建筑本身就是上海电信业百年的最佳见证。
走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国内最大黑白原始马赛克壁画“外滩记忆”,马赛克的“黑”和“白”就像通信行业的“0”和“1”,虽然再简单不过,却可借此记录下纷繁的信息,历经百年而难以磨灭。整个展馆共分电报通信、市内电话通信、无线通信、长途电话通信、综合荟萃五个展区,从莫尔斯人工发报到卫星地球站建成,从长波电台开通到移动电话使用,从磁石电话出世到海底电缆敷设……许多珍贵的史料实物均是首次和市民见面,无数个我国电信业的“第一”贯穿其中。
1871年4月18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第一个”在上海外滩开办电报业务,从而拉开了中国电信历史的序幕;橱窗内陈列的清代奏章,来自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1880年他上奏朝廷,成立电报总局;1881年12月28日我国“第一条”公众电话线路建成,从天津至上海,全长3075里;而建国后,在西方技术封锁的恶劣环境下,进口一个大功率电子管相当于17吨大米的价钱,上海电信研制成功的“第一个”20千瓦电子管解了电信业的燃眉之急。
弄堂口的传呼电话
电信与生活从来都密不可分。上海电信博物馆内能看到建国后通信发展的日新月异,从“摇把子”到电话机,BP机、大哥大到手机,通信技术变迁恍如隔世。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弄堂口的公用传呼电话亭蜡像模型前,几乎每个游客都会驻足停留,传呼电话阿婆的温软吴语勾起了许多人的过往回忆,许多参观者啧啧称奇:“和我们家弄堂口的当真一模一样。”
在电信博物馆参观者还能了解到许多原来不为人知的“幕后电信趣闻”。例如上世纪90年代之前查号台话务员的工作状态就很有趣,每个话务员身前都有两个巨大的圆柱型“旋转档夹”,每个“档夹”上环形嵌入450片档格片,每一档格片上都密密麻麻横插着42条手写户名条,虽然看起来就像大海捞针,但一个熟练的查号员仅需20秒快速找到张三、李四的电话号码。这种旋转档夹人工查号方式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商上海电话公司一直沿用到1989年,被计算机查号取代不过才20年光景。
体验环节中,参观者可以亲自尝试发送电报,像谍战剧集里的“地下党”那样,“滴滴答答”之间就完成了一封言简意赅的情报信。另外,还可以在一人多高的电话交换机前拨打电话,现场目击电话拨出后,信号从交换机上瞬间通过,并达到另一台电话的情景。
据悉,未来博物馆将免费向市民开放,并接受团队参观预约。而与其遥江相望,位于陆家嘴CBD的上海电信信息生活体验馆,展示了前卫的信息科技应用,至今已免费接待了2.5万参观人次,“一老、一新”都是上海市民普及信息化科普知识的好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