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书民族魂魄直的恢宏画卷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1-21 10:32:1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书民族魂魄直的恢宏画卷——有感于李人毅新作《中国牛—耕者毛泽东》引起强烈反响

文/ 唐世和

画家李人毅先生自推出力作《毛泽东走进田园》系列后,一边在不断地研究推敲它的主题深化和形式语言的突破等问题,一边在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由艺术创作转入理论升华。这是主题画创作过程的延续——画家艺术成果的梳理和定位就是由读者与作者共同来完成的。

2008年,李人毅利用一年的时间完成的《毛泽东走进田园》之续篇《中国牛——耕者毛泽东》系列作品14幅,由原来表现伟人毛泽东向往平民化生活,回归平民化心态,还原平民化本质。进而,转向以牛的品格寓意国人的吃苦耐劳、坚韧不跋、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并将伟人毛泽东喻为耕者,去直接表现民族魂魄。同时,通过精准的形象刻画,简练概括的情节描绘、别出心裁的置陈布势和酣畅淋漓的笔墨技巧,生动地再现了领袖毛泽东的伟人风范。这不仅有力地深化了主题的思想高度,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境界,而且还真实地实现了表现“毛泽东走进田园”这一题材的自我超越,从而以一部史诗般的恢宏画卷树立了中国画坛描绘领袖的时代标识。

1、“难得一见的好创意,百看不厌”,《中国牛——耕者毛泽东》一问世就能立刻引起轰动效应,大家为一个平凡画家的不平凡的艺术作为喝彩

精神产品是社会共同的财富,这一艺术佳构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文艺出版社率先以2009年的挂历形式出版,随即,2008年12月18日,《中国书画报》以“李人毅‘中国牛’挂历出版”为题,于头版作以报道,并发表了其中代表作《耕者归来 五福临门》一画;2008年12月19日,“新华网”发表《中国牛——耕者毛泽东》资讯,包括一则消息,一则评论和5幅作品;2008年12月21日,“人民网”以“画家李人毅推出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主题系列作品”为主标题,发表《中国牛——耕者毛泽东》系列全部14幅画作。

该消息连同作品在书画报和网站刊出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在人民网24小时要闻排行榜上连续几日被排在前列,刊发当日排在首位。接着,全国各类网站(包括美术网之外的网站)相继转载,其中如“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网”、“中国红故事网”、“红色旅游网”、“站长天下网”、“中华诗词论坛网”、“搜狐新闻网”、“宜春新闻网”、 “乌有之乡网”,以及“07艺术网”、“北美中文网”和“华艺国际书画中心网”等等,有的网站还选“系列”作品中的一幅以头条置于网站首页。一时间,《中国牛——耕者毛泽东》在网上火了起来,点击率不断攀升,网友们也纷纷跟帖发表感言。

挹风离主人说:“寓意很深,毛主席真像耕牛一样,在中国的土地上破除贫穷,种下希望。”

钓鱼者说:“孺子牛,先睹为快。”

冯延辰说:“谢谢!我们应该感谢人民网发的图片。”

恒人子心古说:“欣赏此挂历,感谢李人毅先生。”

蓝溪说:“难得一见的好图!辛苦了,问好。”

白根路说:“看了十分亲切。”

木影说:“好创意,百看不厌。”

江海诗潮版主说:“好图画”。

小小白莲说:“珍贵好图画”。

幽林闲散客还赋诗一首:“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生奋斗拓荒丘。但能换取民康富,纵死田头含笑眸。”

……这是何等深沉的感言啊!真切动人的诗句,浓缩着亿万人民对领袖的真诚爱戴,简短朴素的话语浸透着广大观众对媒体和画家的由衷感激。媒体的热情推介,群众的火爆关注,也同时体现了人们对画家的认可和对画家作品的喜欢。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的日子里,李人毅作为一个普通艺术劳动者,能以这种方式引领广大观众去追思、缅怀已故伟人,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不多见的,展示了一个平凡画家的不平凡的艺术作为。

在当下的时尚中,美术作品能得到如此由衷的喝彩声,实属难能可贵。

《中国牛——耕者毛泽东》一问世就能立刻引起轰动效应,是画家艺术实力综合素质所决定的。李人毅那栖于一身的作家的思维方式、理论家的规律尺度、画家的应有技能和一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等,在艺术为人民和为人民而艺术的艺术观和价值观的统领下,必然会焕发出金子般美妙光芒。正是如此,《中国牛——耕者毛泽东》便以鲜明的艺术个性建构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2、 适应大众审美心态,人民喜欢,这个本质性的问题,是耸立在当代画坛引领画家走向成功的一块巨大航标

画家的作品是给民众看的,如果人们不喜欢,其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应有价值。因此,“人民喜欢”是衡量艺术价值的根本标准。仅就这一点而言,画家的作品就必须适应民众的审美心态。《中国牛——耕者毛泽东》系列成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适应了民众观画的朴素心态:一是合情合理,符合生活真实;二是他们所熟悉、所喜欢、所感兴趣和所崇敬的人物、事物或景物;三是好看、耐看、能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陶醉。

总体看,《中国牛——耕者毛泽东》所描绘的是人们敬仰的伟人毛泽东回归田园生活与人们所喜爱的耕牛在一起,或促膝交流,或深情对话,或一起休息,或一同劳动,或行进在它们中间,或大步走在它们的前面等不同生活情节,虽然这些情节都是虚构的,但画面中的主人公毛泽东出身于农家,幼时牧牛,种田耕地与牛在一起的情结是事实存在的,只是它们与成了伟人后的毛泽东显得遥远了一些。但作者根据构思立意的需要,把遥远回归于现代、把伟人形象还原于平民身份,形成一个意味深长的情景世界,不仅没有令人感到虚假,反而通过主人公的举手、投足、微笑、传神等细节的真实,更真切地增加了伟人毛泽东的亲和力和作品的感染力。这种大胆借用文学创作的思维方法,并非一般画家所能企及的。由此,这部作品得到人民的喜欢便是顺理成章的。

该作品的这一特点令我想到,时下有些人认为美术创作是一种抒发作者情感的个体性劳动,应该按画家的心愿和兴趣去画自己喜欢画的画。表面看,此种说法并无大碍,但他们却忽略了“画是给民众看的”和“让人民喜欢”这个本质性的问题。也有一些人认为,画主题性绘画或者画领袖人物是画政治画,不屑一顾,这种淡漠政治与艺术的关系的说法,未免显得稚嫩了一些吧?凡此种种,又如何能去发挥艺术的功能呢?于是,我们认为“让人民喜欢”是耸立在当代画坛引领画家走向成功的一块巨大航标。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