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潘公凯

时间:2010-08-24 12:29:07 | 来源:艺术中国

2010年5、6月间,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的个人作品展“错构•转念——穿越杜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了。这个展览的主体部分是名为“宇宙飞行器”的装置作品,说起来这件作品起源于17年前,当时潘公凯在美国旧金山,在一个朋友家中诞生了这个想法,如今他把尘封已久的图纸拿出来将想法变成了现实。他要用这件作品表达“错构”是作为当代艺术区别于生活的重要标志的观点。展览以此装置作品为主要内容,又分为“宇宙飞行器”、“水墨荷塘”、“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碎片”、以及“中国现代美术之路文献展”四个部分。潘公凯给这件装置艺术作品取得名字叫做“这是我的作品•这不是我的作品”这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潘先生带领我们艺术中国栏目组走进他的过去,走进他的作品吧。

潘公凯生于1947年,当时他父亲潘天寿已经年届五十,正担任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少年时期的潘公凯并没有在几位艺术大师的耳濡目染下走上艺术学习的道路,而是对科学对机械类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家是特别的民主,我父亲从来没有强迫我们学什么,也从来没有教过我画画,我父亲一笔都没有教过,他只是让我去写书法,去读点古文,这倒是;但他也不一句一句的教,他就扔给我一本书,或者扔给我两本字帖就完啦 他就不管啦 我父亲是连我学到几年级 他都说他不清楚 好像是三年级吧 就是问他的时候 好像是二年级吧 他都 他是不太管的 我觉得我父亲倒真的是一个教育家 他觉得这个教育啊 不是这样填鸭式的靠 叫父母高压 就能把孩子压成大家 不是的

正是这种自由放养式的教育方式,给了潘公凯自由发展的空间。

就是我家里的环境嘛 就是一个艺术家的环境 但是我的哥哥是一个机械工程师 他是一个很棒的工程师 是一个完全就是一个科学家 所以我也受他的影响 两面影响都有 搞科技 兴趣很浓 画画兴趣也不错 当时其实是科技的兴趣大于画画的兴趣 如果我不学美术大概就成为一个 就成一个工程或者成一个发明家啦 就是从小非常喜欢做 科技方面的这些实验 和各种各样的模型 ,一直到现在我对科技还是非常的好奇 非常的喜欢 但是后来在别人的鼓动下就让我去考了美院附中 考上了以后呢又不好意思退出来 就是因为一考呢 就考了一个第一 考了第一呢人家校长就来做动员工作说 哎呀别去考理工科了 就在我们这读吧 然后就这样 这个思想 斗争了半天 然后想想 ,算了算了就这么读吧 就这么读美术了

在他青年时期潘公凯受到文革的冲击下乡 中年时以中专毕业后几乎全靠自学奋斗到博士生导师和两大美术学院院长 在潘公凯的这些传奇经历里 九十年代初的赴美学习 也是不得不谈的一段

当时去美国呢,实际上是为了一个,为了解决中国画发展方面的困惑.是带着中国画发展的议题,去美国考察美国的当代艺术,非常明确的想法就是在当今世界,在这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思考和研究中国画的发展前景,必须要有全球的眼光,要有全球文化的眼光.这个全球文化的眼光当中的一个最最关键的问题 就必须对西方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必须要有深入的了解.不了解西方,不了解这个巨大的参照系,而且是 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一个参照系,我觉得离开了这个参照系,离开了这样的一种语境去思考中国画问题,这是不行的,这是幼稚的,这是把中国画问题看的太简单了,把中国画问题孤立起来看才能够用这样的态度,就是不管世界上的其他人在说什么话,我说我的,哎,这叫自说自话,自己说给自己听,别人听不懂,别人也不想听.这样的话中国画怎么可能跟世界文化发生交流,怎么可能进入到一个世界性的话语平台当中去.所以我是抱着中国画问题的 这样的一个 额...明确的探索目标,是为了解决中国画问题去思考和深入的观察西方的现当代艺术的.那么 我觉得我这样做是正确的,我现在回过头去看我觉得我这样做是正确的,我如果不是对西方的现当代艺术有一定的了解的话,我在中国画问题上的观点主张我就不会那么自信. 就是 我觉得越了解西方的现当代艺术,对中国画的发展就会越自信。

潘先生啊,是我们这个,我们当代美术界,一位非常具有思想性,具有文化情怀的艺术家,也可以说是很典型的,我们讲的文人的知识份子的艺术家.

这次展览,两种风格迥异的作品,潘公凯很自信的讲起了这些作品的创作初衷。

 


我要说这两个同时都是我的作品 是我同时在做的两件事 实际上这两件事跨度很大 是好像是一个往东 一个往西 是吧 但是我就是想 试验一下 能不能同时做这两件 几乎方向相反的事 ,而且我把这两件事放在同一个知识平台上来进行研究 因为他们背后的问题是一个 就是艺术的边界在哪里 这是一个艺术的本体论的本质问题 所以在这方面呢我也觉得 我们需要探讨 怎么来思考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问题 在我看来 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 不能够仅仅靠自说自话 仅仅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这块小天地里头 两耳不闻窗外事 或者说 闭眼不看西方的 这个 现当代艺术的发展 关起门来想自己的事 我觉得这个是不行的 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的 知识类的工作 都不能够脱开 当今世界的 所谓国际化的知识学平台 你不能脱开这个平台 你也不能不利用这个平台 你不用这个平台 那是 在我看哪是 很愚蠢的做法 从我自身实践的角度 我也希望做一个实验 因为我是一直是画水墨画的 一直是画中国画的 而且在中国画里面我是很传统的 我一直特别主张 中国画要继承传统 发扬传统 而且 特别注意跟西方绘画 不要混同 中国画 就要画成中国画 不要画成跟西方画差不多 这是我一贯的观点 但同时 我想说明的是 我对西方的现当代艺术是了解的 我思考中国画问题 是在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上思考的 所以我主张两端深入 意思就是说对中国传统要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对西方也要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就是 我们现在说要站在什么前人的肩上 或者说 巨人的肩上 这不仅仅是站在中国前人的肩上啊 还要站在全人类的文化遗产的这个总体的,这个成果的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 来思考和发展中国的民族艺术

做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总设计师 潘公凯在自己的这个展览中只用了一块建造中国馆的边角料来纪念他的这次体验 而那个由发明家到画家再到设计师的潘公凯并没有忘记 自己还有一个身份 中国最高美术学府的一校之长

我是主张就是 最最前沿的 最新的这些学科 和最传统的最老的学科 是完全可以并列的放在一起的 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前提 它们都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当下的知识学的平台上一个国际化的知识学的平台上 因为这个国际化的知识学的平台即有大量的创新成果 也有大量的对各民族 各地域 各国家的 传统文化研究的成果 这个知识学的平台是非常全面的 代表了这个人类文明发展到当下的最高的学术成果 我觉得我们现在中国人 中国的知识分子 中国的文科学者 中国的艺术家 思考中国问题的时候 是脱不开这个背景的 哎 我们必须对这个背景要有深入的了解 对这个背景了解的越深刻 我们理解的越透彻 中国的问题就能解决得更好

因为他这几年啊 一直在中央美院 啊 坚持推进 设计 教学 啊 加强了一些专业 啊 同时开拓了一些新的专业 特别是把城市美学这种所需要的城市设计 提到了教学中来

那么他作为一个艺术家 竟然自己不仅画传统的水墨而且也要做这个装置和观念艺术这个态度本身 我刚才已经说到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昭示作用 哎 这才像一个中央美院的院长

对当今美育现状潘公凯感慨颇多

在知识分子和领导当中 普及这个 这个 高端文化知识 好像就变的很重要 现在就是整个 整个 基础水平是不断在提高 高端水平在降下来 最后就扁了压平了 就这个金字塔形不成了 就是这个是我觉得目前比较大的一个问题

潘公凯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 历时八年梳理出的美术史四十年展 也在展览中亮相了 面对一页页美术史的点滴进程 潘公凯的内心 还有着很多希望没有实现。

 


我觉得潘公凯在理论方面的工作也非常之重要 因为他提出了一个宽容的主张 让各种问题可以讨论的主张 我觉得很多年来 都 都没有 有一个正常的讨论的机制 比如说 美术杂志 哎 有很多年来就基本上没有这种讨论的机制 到现在也还不太有 这个 哎 正常讨论的一个 一个机制 等于就是说 在这点上的话如果 潘公凯院长的这种就是关于艺术的多种思想 多种主意都能够获得平等的 讨论的 公开辩论的 一种状态的话 对中国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对中国的艺术发展有好处 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好处 所以我觉得 这个是他作为一个院长 又作为一个理论家 这个 起到的作用

他在他的这个人生的这个历程中啊 他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 啊 可以说既是亲历者也是思考者 他自己有很多因为过去时代给他留下的磨难 也有在改革开放之后 如何不断的探索摸索来从事美术教育的管理工作 领导工作 和包括研究工作 与创作工作 所以我想啊 他作为一个综合型的复合型的这样一个 艺术家 所以他首先是具备有一种 啊 这个与时俱进的一种文化的观念 同时呢也是 力图能够对 艺术实践的各个方面呢都进行思考

我这个两端深入的主张 我觉得我这个主张还是对的 哎 这个是中国学界 中国知识分子 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必须对西方和中国传统都要有深入的理解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的理想 是要把央美办成国内最好的有中国特色的也是世界一流的美术学府 正像他新近创作的观念艺术作品一样 美术学院的发展也在于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界的探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而在新的形势下 面对着传统与未来中国的当代艺术需要有新的建构 在传统与现代 中国与西方的跨度中 两端深入 开创出一个新的时代。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