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汉平
如今,当你步入美术馆,在林林总总的各类画展中会发现,现代中国画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与传统中国画相比,它已经改头换面,今非昔比:写意画在拼命追随着西方的比例、结构、光影原理,工笔画正如数照搬着油画的色彩、构图和透视方法,许多作品不惜采用大量制作手段,一些画家不厌其烦地研究肌理效果。这样,画面的视觉表现力是增强了,但中国绘画的人文内涵却丢掉了,国画的“味道”也丧失了。
所谓中国画之“味道”,我以为就是构成中国画主体特征的写意精神,这种精神需要用写意的思维方式、写意的造型观念、写意的语言手段才能实现对它的传承和表达,而绝非靠模仿西画体系中的抠结构、磨调子、做效果等手段来实现。
所谓写意精神,关键在于“写”、“意”二字。所谓“写”,即书写性,它既是画家抒发内心情感的技术手段,也是展示艺术个性的形式语言。所谓“意”,即画家内心的思想情感和意兴,它既反映出画家的审美理想,也蕴涵着画家的精神品格。“写”与“意”的结合,就是画家将其精神世界通过“笔墨语言”加以展现的过程,它是画家个体意识的自由发挥和彰显,“写意精神”所强调的正是这种对主体精神的重视。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中国画家对精神世界的表达往往借助某种物质载体去实现,他们或选择梅、兰、竹、菊来“寓意于物”,或表现松山寿石来“寄乐于画”。正如石涛所说“画者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也”。
既然中国画家是“寓意于物”,既然中国画“以写表意”,这就决定了写意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其表现客观世界的独有方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这种造型观要求画家既要以客观对象为依据,又不能被动的模拟对象,而是在对客观物象进行提炼加工的基础上,经过心灵的陶融,倾注个性情感并将其表现出来,以达到“传神写意”的艺术境界。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画并不以描摹对象的外貌特征为能事,也不以再现客体的物理属性为标准,它所追求的高境界是“不似之似”,是“超以象外”,是“尚意不尚形”的。
然而,掀起于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浪潮来势汹涌,它对传统中国画形成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和挑战。一些中国画的“革新者”,试图以西方的写实观念和手段改造中国画,他们在美院的中国画专业推行着一套全盘西化的教学体系,大量的长期作业和超常的室内写生,磨励着美术青年的意志,严格的结构、比例、肌理、质感教条轮番刺激着莘莘学子的神经,长此以往,不仅使中国美术的新生代丢掉了“寓意于物”、“传神写意”的传统,而且使业内的“专家”也逐渐迷失了鉴赏和评价中国画的方向,而只能把“画得像不像”、“制作是否精美”以及“视觉冲击力的强弱”等作为评判中国画的标准。
诚然,在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形成强势冲击的大背景下,在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画表层结构(形式语言)的改变在所难免,应该说,中国绘画艺术也需要借鉴和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来滋润和壮大自己,也只有这样,中国画才能走在时代的潮头,真正发展成为传统精神现代艺术的新象征。然而这种借鉴和吸收决不意味着对中国画深层结构(精神内涵)的放弃,也不意味着对另一个泊来画种的全盘照搬,可以说对传统人文意味和写意精神的重视和固守是中国画得以独立存在的必要前提。国人们不难想象,如果有一天,当曾经以其独特审美魅力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中国绘画艺术最终从形式语言到精神内核、甚至材料和工具都变得与西方绘画同出一辙,而其继承者却对此麻木不仁,甚至津津乐道的时候,说中国画正在走向消亡就并非耸人听闻了。
值得庆幸的是,一批有责任感的中国艺术家已经意识到这种巨大的危机与挑战,他们纷纷站了出来,高擎起捍卫民族艺术的大旗,在认同和吸收外来艺术营养的同时,坚持和弘扬本土艺术的精粹,这个坚持就是对“笔墨语言”的固守,这个弘扬就是对“写意精神”的光大,只有当中国画创作真正回归到“写意精神”统领的传统道路上,只有当中国画的鉴赏标准真正摆脱了西洋油画阴影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中国画的发展步入了健康之路,中国画之“味道”又重新回到了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中。作为中国画后继人才的培育者,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中国画家,我们有责任担当起振兴民族艺术的重任,我们有义务使写意精神光照中国绘画的后继者。为此,我们须从美术基础教育抓起,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把关,我认为,改革并完善沿袭多年的“美院式”教育体系是问题的关键,首先,应明确培养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调整造型基础课的课时结构,压缩长期作业(石膏、人体、静物、室内色彩写生等)的课时量,增加速写(人物、动物、花草、山石)和临摹优秀传世作品的时间,使学生从抠结构,磨调子,做肌理的繁琐劳作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回到体味笔墨神韵,揣摩线条趣味,感受人文情怀上去。其次,拓宽审美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加大书法、古汉语、诗歌以及民间艺术等课程的比重,使学生在浩瀚中华文化的海洋中遨游,广泛吸取各类艺术营养,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全面接触自然、丰富生活素材:增加学生深入社会、亲近自然的机会,将一部分室内写生课搬到大自然中进行,使中国画教学融入到真山真水,真花真草的和谐环境里,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丰富了学生对生活的积累,更丰富和完善了他们的绘画语言和笔墨技巧。
总之,中国画新生代的培养方式关系到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未来,它是每一位从事中国画教育的人不容回避的问题,需要美术教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充实和完善教学教法,使中国画教育真正体现出中国特色,使远去的写意精神重返中国绘画艺术的舞台。
2006年7月2日于北京
载《20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首届论坛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