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90年: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文献展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1-12 17:40:49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开幕式现场

 

2010年1月12日上午10点,作为纪念包豪斯创立90周年暨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研究系列活动之一的“90年: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文献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正如展览的前言中说:“包豪斯”在中国,很多时候像一块已经很遥远的圣地,在需要的时候,被熟捻而又漫不经心的提一下,然后又轻轻地放过一边,“包豪斯”一词充斥在各类设计专业考试的名词解释中,没人会说自己不知道“包豪斯”……

但我们是否完全清楚这个艺术教育团体究竟发生过什么——值得人们惦记了90年?例如我们曾经疑惑过那一群性格各异、艺术观点不同的艺术家为何能聚集在一起?工艺大师和形式大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结合?又如何悄悄形存实亡?从魏玛、德绍到柏林,包豪斯校舍迁址背后的真正原因何在?希特勒为何反感包豪斯而那时的包豪斯至少在表面上已经对纳粹表示屈服?二战以后,包豪斯在东德、西德、美国、苏联,为何有那样截然不同的看法:红色的、激进的、左倾的、形式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而二战以后的美国,又怎样接受了包豪斯的恩惠?

对于言必称“包豪斯”的中国设计界,90年来确实有许多人和事与它发生着关系,而且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独特——因为它是中国的设计界在复杂纷繁的20世纪时空中追求民生改善和“现代化”的自己的历史。

有鉴于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发起“纪念包豪斯创立90周年暨中国现代艺术和设计发展研究系列活动”,此次的文献展即为其中之一。

这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教授与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埭强教授共同策划。

展览共分“包豪斯的真相”、“乌尔姆的继承和批判”、“包豪斯在美国”、“中国与包豪斯”、“在东亚: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五个部分。“包豪斯的真相”从思想的沿革、包豪斯之变、包豪斯宣言、三任校长三次诘问、教学体系、展览与公共形象和群像这些不同的角度,尽量客观、全面地去回答到底什么是包豪斯的问题;包豪斯在30年代被关闭之前的未尽的一些理想,在乌尔姆得到了遗泽,包括那些理想主义的、那些战后新功能主义的种种探索;与此同时,包豪斯在美国那里落地、发芽、开花,为30年代和之后的美国带来了全新设计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的景观、设计理念;按照时间年代的线索,“中国与包豪斯”通过对庞薰琹、陈之佛、雷圭元、郑可、张仃等中国设计界的先辈的研究和理念的回顾,以及对中国设计自身的探索,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各类学界出版物中的讨论以及设计、艺术等的各种实践;包豪斯对日本的设计基础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由于日本与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设计和设计教育的渊源和联系,“包豪斯在东亚: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形成了前后承接的线路。

在这次展览中,除了引用了中外专家学者的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还得到了很多当事人的支持和帮助,展览在为观众呈上客观、真实、深刻的文献资料的同时,也将成为观众一段震撼视觉和情绪的经历。

展览还引入了来自欧洲和美国的三部关于包豪斯的影像。《包豪斯:二十世纪的面孔》,由英国著名包豪斯研究学者弗兰克·惠特福德编导,通过大量珍贵的作品、档案与采访生动复原了包豪斯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包豪斯神话》则向我们描述了包豪斯混杂的理念与消逝的神话,深入触及这所学院的艺术与政治宗旨,全面展现了其短暂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由朱迪斯·珀尔曼导演的《包豪斯在美国》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包豪斯设计作品的踏访和大量影像、图像的再现,将包豪斯在30年代之后在美国的情况梳理清晰,给我们讲述了新鲜又真实的一段故事。

为了能使内容完美呈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马泉教授、环境艺术设计系副主任杨冬江副教授带着他们的设计团队,作出了富有创意的工作。

“90年: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文献展”于2010年1月12日持续到2010年1月18日,展览地点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区学院美术馆1-3号展厅。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1   2   3   4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