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东西,还是在中国——刘永刚的抽象艺术

时间:2010-01-09 18:53:32 | 来源:艺术中国

在德国重新审视东方

早就听说刘永刚的工作室漂亮无比,果不其然。包豪斯风格的暖房,大面积的玻璃,阳光直射下来的时候,显得格外的温暖和安静。散落在屋前屋后的,是他标志性的“站立的文字”系列雕塑作品,红色、黑色……外加上庭院前的一片红叶,提醒着这正是北京最美的秋天。

受家庭的影响,刘永刚从小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1982年从家乡内蒙古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后,恰逢“85’新潮”在艺术界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刘永刚一方面接受了传统学院派的绘画技法训练;另一方面在观念上也开始自己独立的尝试和语言实验。1985年,还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的刘永刚就创作了《岩石的记忆》,这是他关于文字进行创作的最早尝试,用油彩在画中的岩石上写字,对文字的热爱和与绘画的思考可以从这件作品中窥见端倪。

也是在这一年,刘永刚在建国饭店开办了自己第一个个展,把学生时期画的静物、写生等作品,一股脑卖了三十几张,拿了上万元的外汇券,这在当时的确是个不小的数目。作为同学当中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他不仅是同学中第一个有了照相机的,还买了三洋的卡磁录音机听贝多芬。他的才华不仅得到了学院中老师们的认可,无意间还成为当时极不完善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见证人。

同样是在1985年,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看过的一个德国表现主义展览,激起了刘永刚对德国的向往。1990年,国内掀起了留学风潮,刘永刚几经周折终于去了自己心仪已久的德国。很显然这个经历对于他来说是转折性的,在德国纽伦堡美术学院的五年学习过程中,刘永刚忽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经历的都是别人重复的东西。“‘85新潮’那么激进,对中国当代艺术界来说是那么新、那么前卫的东西,人家西方早已经走过了。从徐悲鸿开始,(中国)一直都是在模仿西方”。而重复的艺术注定是失败的。这个在大学期间充满艺术的理想和热情、对当“大师”抱有坚定不移信念的艺术青年,看的越多,越能感觉到自己的狭隘。

此时刘永刚迫切地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背景,而站在遥远的德国审视东方,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时候他意识到形式是需要文化归宿的,与东方的意象相比,很多表现主义的艺术样式“无论是制作、画面表达、用笔的书写性以及色彩运用上,都太简单化了。”很显然,经历了与西方艺术的近距离接触,刘永刚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情感的宣泄,而是将重点转移到文化精神的建构之上。

1997年,刘永刚凭借作品《十字》,获得了当年德国的一个重要奖项——“达纳奖”,并且在颁奖礼上被授予最高的“学生大师”的称号,这件作品的观念与手法被德国批评界认为是“非德国表现主义的,也不是美术史上曾经有过的,而完全是刘永刚式的”。这无疑是对其德国留学生涯的最高肯定,同时也意味着他创作上一个崭新的开始。

刘永刚一直很喜欢文字的线条构造,觉得它代表了中国人的精气神,而这种精神都是用线贯穿的,这是一种与西方迥然不同的艺术思维及表现方式。“走了这么久,原来最好东西,还是在中国”。

 

文字是有情绪的

文字是中国的,它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意义,刘永刚选择并使用了这种形式进行创作。他说,“我从小就接触蒙文,很爱它,有身份认同感;甲骨文是千年古文,中学时就喜欢它的型,很简练、淳朴,最原始的反而最现代;八思巴文是忽必烈时期的官方文字,真正地道”。他从蒙文、藏文、甲骨文、八思巴文等文字的造型中汲取灵感,在他看来,所有的文字都是有情绪的,它们看上去就像是在舞蹈或是在表达某种心绪。文字自身的结构特征、意与象的构造方式,使它成为任何一种拼音文字都无法比拟的,适合知、情、意表现的书写符号。他热衷于体会其中内涵的文化意义,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观,都包含在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字之中。

 


因此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很多“被解构的文字”,在这些抽象作品中,文字只是一个起点,刘永刚将旅居德国十几年以来,感受到的表现主义精神,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融合到了画布上,于是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文化或观念性的世界,在这个艺术家建构的世界里,生命的激情、理性的反思以及文化观的审视都可以找到参照系。而且观者可以做出每个人都截然不同的解读。

或者说文字只是艺术家借用的一个“外壳”,刘永刚更多地是在借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对生命的体悟,他似乎在追求一种更为高远的境界,这个境界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写意”有关,但同时又是融合了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

 

刘永刚的意义

与很多从西方回来的艺术家不同,刘永刚依然在坚守着“绘画”的本分,从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很强的绘画性就可见一斑,幸运的是,他并未因为接触西方艺术而迷失自己,中国传统文化又一次显示出了自己的强大,刘永刚的回归便是又一个例证。

同时刘永刚又为中国当代艺术界提供了另外一种范本:他创造的这种植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同时又吸取了西方艺术表现形式的抽象艺术,与徐冰、蔡国强等旅居西方的艺术家的创作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姿态,前者是沉潜的、包容的、渐进的;而后者则充满了颠覆性和观念性。后者的这种特性是中国当代艺术近三十年来的主流声音,但是再回首审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的时候,以刘永刚为代表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这种艺术形式,仍然可以给我们带来惊喜。甚至不得不说,这种形式是更具可持续性的、更深入的一种艺术探索。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