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写本同源——论何家英的绘画艺术

时间:2009-11-24 18:06:49 | 来源:艺术中国

文/ 杨维民

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何家英的作品以其新的经典范式,不仅成功地推动了工笔画从传统画种向现代绘画的转型,同时也是对中国画创作中“工写相宜、工写同源”很好的实践和阐释。

 

国画工写之同源

何家英:“中国画工写本同源”。

在他看来,工笔和写意都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工笔可以描摹得比较深入细致,写意可以发挥得更加舒展随性。而写意本身就是从工笔发展而来的,追溯到元代,当时的写意画很工整,不过在工笔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灵性和体悟。所以,只有具备了二者的技巧,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国画家。

何家英曾认认真真地学习过黄胄、蒋兆和等前辈的作品,他们对何家英的艺术起了先导的作用,尤其是黄胄给予他很大影响,他的毕业创作就是学黄胄而作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在2001年创作的《土耳其所见之一》的题款中他还提到:“予学画私淑黄胄,先生以其生动易俗之长也。其后为工笔典重之风,自分殊于风发之气。今岁往访土耳其,于伊市见诸多女子沐风向阳,其状颇似黄胄公笔下新疆人物,效其法,笔才一二,乃之黄公之法亦自然之道,不似流年,虚架笔墨耳。”从中可见何家英对黄胄艺术的学习之深。

从何家英的画风渊源上,能够看到他受到很多人和很多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工笔的还是写意的,他总是能从中获益。在中国传统人物绘画当中,他学习过张萱、周昉、李公麟、顾恺之等。每学一人,他总有很多的感受并加以自己更多的评价,比如说对李公麟,他认为:“他的作品不是装饰性的,而是生动与写实一路的,从生活中去感受的,原创性特别强。他们都不是承续性的画家,而是开派的画家。”李公麟极为坚实的造型和把握人物内在气质的能力给何家英以技法与观察的启迪。晋唐绘画,又让何家英看到了用工笔画来进行现代写实风格的创作是可行的。 然而,比技巧更重要的是对生活体察入微的细致感受和热爱,只有这样画才能“活”起来。

 

画中人性之风采

许江:“家英的画满溢着人性的风采。”

出于对美的热爱,何家英的作品以女性题材为多,以柔为美的女性题材,让画面充满着时代的气息——青春的、健康的、唯美的,那正是人性的风采。何家英认为,对低俗的艺术倾向应当抵制,它涉及到女性人格尊严,更反映出画家审美价值观的取向。以男性文化为本位,将女性视为“花瓶”当然不可取,对今天女性自身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表现才是画家的责任。通过对时代特点、个性特征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刻画,使她们发现和确立自身价值,作为文化主体进入审美领域,才是其美学意义所在。

在表现女性美时,他注重挖掘不同女性心理的内在美感,通过其心灵自然流露出的纯真、朴实、善良,表现出一种人格上的气质美,以及精神上的大美。他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不论是天真少女、知识分子、时髦女郎还是家庭主妇、乡村姑娘都蕴含着一种雅致的现代美感。在清丽幽静的背景这个“大同”中,画面人物千姿百态,个性鲜明。

《秋瞑》、《红苹果》把少女的天生丽质以及平静安然描绘得深入生动,《落英》则画出少女的娟秀娴雅,《韩国留学生》把女大学生的睿智和学养刻画得严谨充分,《酸葡萄》表现了女青年的青春朝气,《十九秋》反映了乡村姑娘的敦厚淳朴……何家英把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放到了他的艺术作品中,使人感受到了艺术与生活的近距离,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通过作品所表现和传达出的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浪漫情怀。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何家英找寻到了生活与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情感之间的连接点,找到了真实的个性化体验,在单纯宁静的画面中融入了自己强烈的生命和精神追索的印痕,从而使观赏者不仅感受到画面所表现的真实生活,也体验到创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精神感受。

 


中西相融之经典

郭晓川:“何家英在美术史上给我们展现出了一种既属于他个人的,也属于时代的独特的审美观念。”

工笔人物画自发生、发展、完善以来,昔日的传统已成为经典,今天的新风格又将成为未来的经典。而今,具有学院派背景的画家都以发现经典、追求经典、创造经典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何家英的学院背景注定给予他“衡中西以融合”的烙印。 潘天寿认为,大自然中到处充满诗意画意,不过是有待慧眼慧心人随意拾取罢了。何家英也是这样。他说,通过了解各艺术门类的异同、特点,要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绘画。 不仅中国的画家像顾恺之、张萱、周昉、李公麟、任伯年、蒋兆和、黄胄等人的作品对何家英产生着影响,西方的大师如提香、德拉克洛瓦、库尔贝、马奈、德加、雷诺阿、劳特累克等也都是何家英特别喜欢的画家。尤其拉斐尔,是他尤为喜欢的古典画家,我们在他的画中看到的那份闲雅,大约也可以追至这个源头吧。

何家英不但喜欢上述西方画家,而且从中西方传统中体会出艺术创作应该强调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理解及观察。写生是何家英面向生活找回直觉所采取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写生所需的素描手法里,他洞见了传统工笔画所不具备的深入程度以及工笔与素描、东方与西方间的共性与个性、相融性与差异性。无疑,深厚的素描功力是他的表现技巧能够不断深入的基础,也是他将传统写实一路推向极致的关键。

总体来说,何家英之所以能够在中西两种传统中寻找到恰当的切入口,原因有二: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准确地感受外在世界,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审视给予展现,使洞察力、感受力、准确性以及深入的程度都超过一般人;他所掌握的绘画知识是全面的,认识绘画的规律是综合的,而不是孤立地局限在工笔创作上。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