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追忆——读马志明近作有感

时间:2009-10-29 14:07:44 | 来源:艺术中国

马志明的艺术受到大地上的痕迹的激发。从黄土高原刀劈斧削般的沟壑,到江南水乡斑驳淋漓的印痕,凡是与痕迹有关的东西,无不让他着迷。大地上的痕迹,是人与自然相互竞争的产物。艺术家很容易从这种场面宏大的较量中,发现悲剧精神和崇高力量。在大地上留下痕迹的人类,如同跟命运搏斗的英雄,难免毁灭的厄运,但也正是通过毁灭,才能展示自己的超强力量。马志明没有选择这种英雄主义的解读,因为他对人类的英雄主义姿态心存疑虑。但是,马志明又没有像某些极端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者那样,将人类留在自然中的痕迹视为劣迹斑斑的罪证。马志明采取了一种中间的解读方式,用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将自然中的痕迹转化成为充满诗意的意象。

马志明的这种解读方式,与他的学院背景有关。作为学院艺术家,既不满古典写实,又不愿介入当代,由此,介于古典与当代之间的现代主义,就成了某种自然的选择。像大多数现代主义艺术家那样,马志明注重艺术语言的锤炼、人文关怀的表达、高雅趣味的追求。不过,在我看来,就马志明所选择的题材来看,现代主义风格最为适宜。艺术风格本身没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只有彻底与不彻底的不同。与题材和表达最契合的风格,就是最好的风格。

在马志明的艺术中,我们很难确定,究竟是题材决定了风格,还是风格决定了题材。痕迹都与历史有关,本身就具有模糊不清的特征,如果是在追忆中出现,就更加恍惚氤氲了。对于恍惚氤氲的意象的表现,既不宜用写实方法,也不宜走向纯粹抽象,半抽象或者意象的方式,最适合恍惚氤氲的印痕的表达。

当马志明用他的艺术语言将痕迹表达出来的时候,它们就不仅是自然的印记,而且是心灵的印记。画面上呈现的不仅是自然的景,而且是画家的情。交融合一的情景形成风格,这种风格既是自然的,也是画家的。

当我们从迷蒙的画面中辨认出某种景象的时候,就像穿过漫长的时间隧道与过去的某个时刻遭遇。人们之所以迷恋过去,目的是为了认识自我。在追忆中,艺术不仅保存了过去,而且重构了自我。在人类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作为精神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的科学与艺术也有了不同的指向。追求进步的科学指向未来,保持记忆的艺术指向过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追忆本身就具有诗意。在一个科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人们习惯于一切朝前看,诗意的追忆似乎成了一种难得的奢侈。然而,只要我们作为人类栖居在大地上,就注定要有诗意的追忆,因为只有通过诗意的追忆,才能确证我们作为有文化的人类存在。在马志明的作品中,我读到了这种诗意的追忆;我相信,马志明的作品,能够唤醒欣赏者的诗意栖居。

 

彭锋

2009年10月13日于北京大学蔚秀园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