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与痕迹

时间:2009-10-29 13:49:45 | 来源:艺术中国

在当代中国艺术界,人与人、人与其制造物的关系成为艺术关注的主要内容。这当然是因为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处在前所未有的日渐城市化和都市化的进程之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距离上如此紧密,人与其生产成果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科技的介入。然而,这种地理空间意义上距离的改变,这种科学技术的理性逻辑的巨大力量,却经过几百年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今,它也来到了正在改革和发展的中国,使得对于发展中负面问题的意识,成为中国政府和民间个人的普遍的共同话题。

马志明的绘画当然属于关注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范围,与很多艺术家的创作角度不同的是,他不是对现实社会某些具体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身的全新的紧张关系进行视觉化的表现,而是从更加久远和更加开阔的历史与空间视野出发来思考这些现代社会巨大发展背后所造成的后遗症。苍茫无垠的黄土高原是千万年严重水土流失的产物,它象征着古老的农业文明正在不断地被风化成为历史,同时它也暗示着今天的工业和信息化文明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发展和繁荣背后的危机——物质极大丰富和交流极大便利造成的为物所累和娱乐至死,恰恰能乐极生悲地形成冷漠化和荒漠化的负面结果。因此,马志明选择了一条借助于再现大自然风化的痕迹来反思物质化文明之限制性的道路。这种反思,不是逻辑的推演,不是哲学的抽象玄思,而是通过油画材料厚重肌理的铺陈和堆叠视觉化地表达的。在起初阶段,他的作品尚保留着对西北窑洞形象的描写,不过,随着他对剥落和风化的窑洞墙面肌理的强调以及大块面同一色相颜料的反复涂抹,原本具像的窑洞变得模糊和抽象起来,而色彩和笔触还有肌理越来越成为独立的视觉语言元素。在马志明的《山水印痕》系列和《中国印痕》系列中,他的画面形象没有刻意具体的所指,追求一种风化效果启发下浑莽、苍老和干涩的视觉质感,从而将东方意象的超逸与西方表现的厚实融为一体。这种视觉语言效果的形成,意味着马志明对人类现实问题的困惑和思考的微观化和具体化,已经深入到视觉材料自身的无穷变化和可能之中。

马志明这次展出的作品,一部分是《中国印痕》系列,一部分是《消逝的影像》系列。《中国印痕》系列还体现出他从环境变迁的思考逐渐进入对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百姓大脑中衰退的担忧,这种担忧无疑也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一种关怀。《消逝的影像》系列,用流畅的手法,把物象处理成近似摄影底片的效果,突出这些正在远离我们而去甚至只能在影像中才能看到的残留物象。时光匆匆,我们过往此生只是片刻,留下的仅仅是影像、印痕……,希望马志明在这条道路上能走得更加精彩。

 

高岭

2009.10.10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