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城市记忆——百姓之家”展览重点展品介绍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8-18 14:08:16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第四组:生活日用品

1.假领子

20世纪60~70年代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始终没有放弃过,假领子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据赠物人介绍,当年不像现今社会每个人都有好多套可换洗的衬衣,那时收入少,供应紧张,买布要凭票限量购买,不到年节,一般人是极少添置新衣服的。添置几件假领子,每天换着穿,就当换了件衬衣,既节俭又体面。

2.儿童竹车

20世纪80年代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前百姓之家普遍使用儿童竹车,九十年代渐渐不用。竹车内可横搭三块木板,两头各有一块位置较低的木板,供儿童乘坐,中间较高位置的木板,可放儿童使用的玩具,或是儿童的饭碗。如把板子撤掉,小孩子就可以在里面站立学走路了。即使孩子尿到车里,清洁工作也是很容易做的。

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日子,胡同里就出现了许多竹车,孩子们呀呀学语声,大人们开心的说笑声,混杂在一起,在胡同里回荡,到处暖洋洋的一片。

第五组 通讯工具

老辈人都还记得,三四十年前,因为家庭没有电话,联系事宜,常会使用电报。后来到邮电局或公用电话(多设在居委会)打电话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家里能装上一个摇把电话,那肯定不是普通人。因此,“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为百姓的一个梦想。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数字程控电话出现,电话机就由摇把改为转盘式,进而演变为按键拨号。短短的二三十年,通讯工具、通讯、通讯方式迅速升级、变革,先后出现了BP机、大哥大,移动电话,一直到现在各式各样小巧玲珑的手机。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拨打电话;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即刻听到你的声音。远在天涯、近在咫尺成为现实。

1.转圈拨号电话

20世纪90年代

2.传呼机

20世纪90年代

“有事叩(call)我”,九十年代,人们耳边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大街上,公共汽车里,在人头攒动的人流里,哔哔哔的声音此起彼伏,那就是传呼机。繁忙的呼声意味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如今小巧而便宜的手机取代了大哥大,取代了传呼机,但哔哔哔的叫声仍然萦绕在耳际。

 

   上一页   1   2   3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首都博物馆四大展览即将开幕
· 首都博物馆联合全国25家文博机构8月承办展览
· 北京将举办活动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
· 《2008五月记忆》油画展首博开幕 绘出坚忍表情
· 大型油画《坚忍卓绝--2008五月记忆》将在京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