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
美术馆不应沦为展览馆
中国的美术馆需要什么呢?除了建筑之外,最重要的是藏品,没有藏品的美术馆只能称之为展览馆,而有藏品积累、能陈列藏品的博物馆才叫艺术博物馆。虽然300万的收藏经费对有些城市来说很高,但没有硬杠杆就永远没有藏品的积累。
现在艺术市场很活跃,民间和海外的收藏力量都来打捞中国艺术品,如果所有的中国艺术品都流入民间和海外,公立美术馆囊中羞涩、库中无物,这就不能真正体现美术馆的性质。美术馆要有自己的策划和展览,不能守株待兔。很长时间以来,美术馆最大的问题是基本上沦落为展览馆,照单全收,谁有钱谁就是主人,没有美术馆真正的形象,这是我们需要痛改的问题。
公立馆计划性强,做事情要古板一些,但是通过这几年的运转,公立美术馆依靠政府支持,获得了较好的条件,做事大大方方。它要谋求最大量的公众,而不是特定的公众。
经过近5年的努力,中国的美术馆在专业素质上有了飞跃性的提高。2007年,我们和古根海姆合作举办《美国艺术三百年》,我们搞了个“十万大学生走进中国美术馆”项目,这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能把10万大学生请进来,这也是他们非常钦佩的。我们在展览实施、公共教育和新闻宣传方面不比他们差,甚至还体现了我们的强项。
但是差距在哪呢?一是硬件的差距。首先是员工数量太少,2008年,中国美术馆迎来了106万名观众,这种规模的馆在任何一个国家里至少有200个员工,可我们才130个。奥赛馆400多个员工,蓬皮杜600多个员工,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1000个员工。我们的编制还是10年前的编制,但是工作量至少翻了5到8翻。二是中国没有很好的艺术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我们的油画坏了没人修,不敢修,只能请国外的专家来修。三是我们缺乏展览策划人才,藏品经常沉睡在库房里,拿出来展览的时候只做一个简单的题目,缺乏经过文化研究、把藏品点化成有意思的题目。
更重要的不是美术馆自身的不够,而是社会对美术馆认识的不够。我们曾做过大学生群体的调查,问他们到过美术馆没有,他们说去过了,言下之意是把美术馆当成景点,到此一游,以后就不用再去了。
两周前去巴黎,我注意到一个新的动向,法国的博物馆现在都挂起了一个牌子“17—26”,什么意思,一打听,原来法国博物馆的最新规定,免费开放到了这个年龄段。这是法国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试行最后提出来的,法国政府注意到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向他们开放艺术类的博物馆。不要以为西方博物馆已经很完备了,他们也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中国美术馆过去只是为画家服务,没有为公众着想。所以画展开幕之日,也就是画展结束之时。不做宣传,也不搞公共服务,公众不知道我们做了什么。现在,我们从以服务艺术家为中心逐渐转为以服务公众为中心,在公共教育花费上,我们从来不含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