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29日,由本报与山东省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萨尔瓦多·达利与费利克斯·鲁林雕塑展”将在山东省美术馆亮相。大师达利的雕塑作品远道而来,与山东观众进行精神交流。
达利,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的一生和他的艺术都充满了“魅惑”,他曾说:“重要的是传播疑惑,而不是消除疑惑。”他创作的“柔软的钟表”等一系列著名的形象,让人感觉神秘,让人难忘。有人称他为疯子,有人对他厌恶至极,但都承认他的艺术天才和大师地位。记者请来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外国美术史专家李丕宇,为读者介绍这位神秘的大师。
成长的魅惑
达利出生前3年,他7岁的哥哥病死了。父母给达利取了哥哥的名字“萨尔瓦多”,并对他充满了宠爱和期望。这反而给小达利带来了烦恼和叛逆。他总觉得自己活在哥哥的影子里,又自愧不如哥哥聪明,是个“复制品”。于是,他在敏感、自负、性幻想中成长,又常常出风头,甚至以残忍行为来引人注意,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5岁时把小伙伴推下桥,6岁时用脚狠踢妹妹的头,13岁从教学楼上跳下、在课堂上恶作剧,以致被学校开除。这种行为方式在成年后依然是达利的一张名片,夸张的表情和声调、怪异的服装和行为,以致他那直指天际的胡子、穿着潜水服出席自己作品展开幕式的滑稽相比他的作品更为人所知。
另一方面,达利童年的种种行为,也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常常有着某种影子。如5岁时他在家中用铁桶养了一些小瓢虫、一只萤火虫和一只翅膀受伤的蝙蝠。他跟它们说话。达利的少年时代聪明却又在反叛和自得中度过,以致学习平平,唯有绘画天赋受到了老师的鼓励。
梦境的魅惑
达利虽然曾在马德里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但他最终又被开除了。原因正如他所说:“不断而又系统地与大家唱反调的欲望,把我引向各种荒诞的言行。”老师要求画一个哥特式圣母像的写生,他却精确地画了一台秤,在受到批评时却大胆地向老师宣称:“您可能同大家一样看到一位圣母,然而我看到的却是一台秤!”他坚信“我注定要从现代艺术的虚无中真正拯救绘画”,“我和疯子的最大区别就是,我没有疯。”
在马德里皇家美术学院期间,达利不仅练就了高超的写实技法,最重要的是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从此梦的魅惑成为达利绘画的主要领域,为达利发挥性情和才华、摆脱迷失和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打开了大门。1928年他到了巴黎,投身到超现实主义运动中,以梦的解析方式解释和表现自己的经历、想象和身边发生的一切,并为自己的“自大狂”和“表现欲”找到了根据。
超现实主义美术运动活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本能的集中体现,性本能则是人的基本本能和心理动力。艺术家的任务就是把这种本能、潜意识表现出来。因此,超现实主义者认为潜意识、梦境、幻觉、本能、直觉等属于超越现实的彼岸世界,是人的纯粹精神和本质的体现。艺术家应该表现这些,从而创造一种绝对的、超自然的艺术世界。
作品的魅惑
达利的创作不限于绘画,还有雕塑、设计、电影和写作等等。他说:“智慧的艺术家能够以古典的手法进行最荒诞、最杂乱无章的尝试,我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他的作品充满魅惑,这来自达利天才的幻想、放肆的表现,作品里满是怪诞的形象、恐怖的气氛、不可思议的场景、莫名其妙的关系、充满着性、变态和非理性的主题。魅惑还来自他作品中充斥着的各种潜意识符号,诸如蚂蚁、蚂蚱、面包、软表、眼睑、长颈鹿、长腿象、拐杖、抽屉等等,暗示着童年的记忆、性欲望、死亡意识等等,这些都成为他作品的神秘诠释。比如绘画作品《永恒的记忆》、《内战的预感》、《里加特港的圣母》,雕塑作品《带抽屉的维纳斯》、《太空象》、《蜗牛与天使》等。
达利称他的绘画是“具体的非理性和想象世界的手工彩色‘照片’。”可见他的作品并非无意识的自动写照,而是有意识的营造。虽如此,在以超现实的手法再现梦境方面,他的成就又是无与伦比的。他曾放言说:“超现实主义者和我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我是一个真正的超现实主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