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丽与幻灭——观沈朝方《芒种》系列随感

时间:2009-06-04 19:30:10 | 来源:艺术中国

翁剑青

一次邂逅的际遇与青年才俊沈朝方其作其人相会,在观赏了他创作的新媒体Video艺术《芒种》作品系列之后,大致上说,沈朝方的这些作品给我的直觉体味便是繁丽华彩之下的焦虑与幻灭,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视听的美餐之后的感叹与沉思。

古往今来,在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及生命意识的文艺作品中,繁丽与幻灭的纠葛和矛盾,几乎无不作为一切感人悲剧的永恒的情愫。春花、秋月、浮云、流水似乎总在阐释着人的永恒的理想与终归于消逝的矛盾和无奈。但也许正是这千古的生命之欲与自然之律的悖论,才得以让人们去更好地正视每个生命在每时每刻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实际上,现当代艺术所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或使命,就是以其特殊的演绎或置换的手法去时时撞击业已沉醉于物质化和实利化社会中的灵魂,以期释义、警示和抚慰众生。沈朝方的《芒种》系列的灵感和内涵,恰恰来自于有感同代青年人在工具理性盛行、生存竞争严酷以及青春狂想与现实境遇相悖的情境,有感于繁丽极致的梦境与惶惶无法安神的躁动和无奈。荣誉、财富、情爱及永恒的梦想却与现时的失落促就了沉重的迷茫。由此而在瑰丽的花丛、奇丽的飞鸟、靡丽的水烟、美丽的佳人的背后隐现出孤独、冷漠、迷茫和寂灭。予理想和美好以幻灭,是一切悲剧的手法和归宿,它固然残酷,但却可道出事物的定律并更加唤起人们对于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逐与珍惜。

自上世纪20年代西方“达达艺术”问世以及60年代“波普艺术”流行以来,艺术已经大大超出和颠覆了它旧有的概念及涵义。艺术早已从诉诸以感官的审美及文学性情节的表述,迈向诉诸于哲性的观念思维和关乎众生的社会文化领域。尤其在上世纪后半叶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后工业社会及网络社会之中,被奉为经典和高雅的古典艺术及学院派艺术被理解为只是艺术史过程的一种存在,传统的艺术概念及其价值观念和旧有的表现手法不再作为评判艺术问题的绝对标准;架上艺术和传统的影像艺术经验已汇入了新媒体实验的宽广之路,这无疑为新时代艺术的语言方式、交流方式和观念形态提供了崭新的舞台,为当代更多的人接触艺术、享受和参与艺术品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我们在观赏沈朝芳的作品时便可亲身体悟到摄影、数码摄像、装置、服饰、行为和观念的交织与共谋所带来的全新体验。他对特定主题与情境的表现,在视听和心理效应上是传统的绘画、摄影或雕塑等形式所无法替代和企及的。可贵的是沈朝方的新媒体作品并非仅仅执著于感官效果的追求,而在于贯穿作品之中的观念意识,使得其作品具有内在的精神性和思辨性。

我在对作品和作者的约略相会中感到,沈朝方是位认真、热情、敏感且细腻的青年,犹如他作品的认真、敏感和细腻,他的个人气质、情感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在其中。他在作品中对于形象、道具、场景及色调的选择方面,也存在着艺术语汇与语义表达之间的某些差距和遗憾,但以有限的制作条件和经验去尝试这样一个重在综合手法与心理表现的新媒体创作,已使他和观众有了许多收获。他的创作意向和综合表现能力的来源也与他从服装设计到影像谋划的专业经历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不想仅仅做一个艺术家,而同时也是一位关注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思想者和真诚的探索者。我想,他多年的研读、思考和创作活动定会在他的艺术历程中持续发挥作用。我们有望沈朝方在今后为公众奉献更多的新作。

 

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批评家,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展人)

于2009年3月20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