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张海个展昨首下江南 “粉丝”挤爆美术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5-02 16:41:40 | 文章来源: 今日早报

昨天,杭州西湖美术馆被书法“粉丝”的热情点燃,连空气都变得滚烫。令大家如此疯狂的,是一位老人的艺术魅力——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的江浙沪个人巡展“创造力的实现”,从这里正式出发。

在拥堵的人群里,众多“粉丝”高举着镜头、画册、签字本,用尽手段靠近张海,几个小时里,首次“下江南”的他被热情的杭州观众重重包围,难以脱身。临别时,这位年近七十的老艺术家稍显疲倦,脸上却尽是惊喜:“杭州的书法家和观众确实太热情了,这是我没有预想到的。”

紧紧跟随两小时

一位“粉丝”雀跃着得到签名

西湖美术馆很久没有如此热闹过了。上午展览开幕前,展馆便被人浪重重包围,大部分观众都听闻张海将亲临现场,特意赶来一睹真容。等候时,大家细细翻看着画册里的高清晰照片——大家熟悉张海的墨迹,却从未见过他。

当身着黑色西装,一脸谦和的张海出现在开幕式上时,人群的体积迅速缩小了一圈,闪光灯耀眼地亮起来——大家使劲往前,把主席台紧紧包裹住。在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外,后来的人就只能闻其声,见不到其人了。

几个小时里,张海一直感受着这样的热浪,众多“粉丝”逮住这难得的机会纷纷要求签名和合影,一位观众在体力PK中屡次败下阵来,最后无奈采取了“盯梢”战术,在张海身后紧紧跟随了两个多小时,最后终于找到了两秒钟空挡,雀跃着得到了一个签名。

趁张海被包围的时候,张海夫人杨凤兰成为了记者们的突破口,她看着张海为这个展览整整投入了一年时间,“有时候写完一幅八尺作品,发现有一两个字不满意,整个就不要了。而且他的重新创作不是简单再写一幅,他要重新再读书,再思考,为这幅作品再琢磨两天,然后才说:我该动手了”。

这样的用心,观众也在展览中感受到了。张海篆、隶、草、楷四体兼擅,这次展览的百余件作品都是近年的全新创作,体现了他书法的整体风貌。而其布展的精致也很难得,上下两层楼的作品,都用特制的木制镜框镶嵌装裱,令展览看上去大气而雅致。

纷纷赶来“取经”

浙江艺术家 感慨着深深折服

在这次展出的很多作品里,都能看到这位老艺术家创新的笔墨。比如在他擅长的隶书里,他大量尝试“枯笔”,令作品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

西泠印社副社长、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陈振濂,以一个后辈的身份,感慨张海艺术精神对他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和张海有了交往,那时我才20多岁,作为一个年轻人还不是很沉稳,张海和师兄朱关田他们的言行,教我懂得了稳健。张海有目标,但从不张扬。这次办展前,他就很谦虚地要我们多发表一些批评。而且,一个近七十岁的老人,思维能如此活跃,总是提出新理念,还不断挑战自我,令我们有很大感触。所以,有影响力的不仅是他的作品,更是他的思想,这些都足以影响一代人。”

这是张海个展首次来到南方,作为站在中国书法金字塔尖的人物,他期望在这个个展里实现的,不仅是对个人艺术的追求和探索,还有对中国书法所肩负的使命感。“我希望书法作品能够南北交融,而不是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南北可以取长补短,找到好的切合点。”

昨天现场,许多本地知名艺术家也赶来“取经”。省书协主席朱关田看完展览对旁人说:“江南书法家写字一般细腻柔和,张海作品的风格开放大气,我们应该好好吸收他的优点。”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冬龄在展馆里呆了许久,出来时额头已微微冒汗:“展览从大效果上看整齐大气,细看又是精致、微妙的,有强烈的中原气势和个人风格,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旁白

妻子眼中的他

每次写书法前 他都要洗手

张海的夫人杨凤兰说,张海是一个对书法极其虔诚的人。几十年来,“他每次写字前都必须先把手洗干净。”

张海写字的时候,不喜欢有人在跟前打扰,他临帖、看书、创作全是一个人。平时练字时,他喜欢边写边听轻音乐,但正式创作的时候,则要绝对安静。“创作的时候家里任何人都不能去他的工作间。不管写再大的作品,他都不让人帮忙。顶多像写丈二那么大的,让我给他拉下纸”。

杨凤兰说,在家里张海是个习惯沉默的人,“他一生中从没有对我说过喜欢和爱之类的。”他在家里很有威严,家里没人敢和他顶嘴。“但他性格又很好,也从不和家人吵嘴。一般家里的事情他都让我管,他对孙女也很疼爱。”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