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与物——张琪凯个展

时间:2009-03-20 09:08:32 | 来源:艺术中国

    词与物——张琪凯个展

    黄笃  独立策展人

    

    张琪凯(1967年生于北京)是一位生活和工作于北京和米兰的艺术家。199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90年代初,他因获奖学金入意大利米兰著名的布雷拉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rera)留学深造。随后便有了十多年在意大利的艺术经验。

    张琪凯的创作贯穿于装置、行为、多媒体和绘画,他的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智慧的“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和意大利“贫穷艺术”(Arte Povera)的方法。如果说前者旨在摆脱西方观念艺术系统的约束,用“无法法亦法”提升和拓展艺术的可能性,那么后者则是发现材料和转译其意义的结果。他热衷于从历史、现实、记忆、日常、习俗、时间、空间、生命、暴力、流行文化等要素中获取动力,同时又表达了一种从线性逻辑中挣脱的非线性的自由意志,这是一种在解构、错位、挪用、重复、并置、混杂、拼贴的过程中对当代艺术边界的僭越——具体反映在艺术家的“海市蜃楼”、“平衡仪”、“门”、“二重奏”和“经典”等作品。倘若说物体装置“海市蜃楼”在观念上表现和分析的是美丽与残酷、权力与暴力之间的关系,那么装置“平衡仪”中两个雕塑耶稣和“观音”被对等的放在平衡木板的两端,形成了彼此的对视,除了这件作品表征的幽默之外,它还隐藏着某种象征性的指涉,即对中国与西方之间复杂文化关系的发问,它们是在平等基础上的谈判、协商或对话呢?还是处于强与弱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呢?而装置绘画“门”则是在历史图像与日常材料之间找到词语与图像的联系,一扇老门被分成了几块,两块门板上分别固定的是他的布面油画毛泽东与尼克松,既包含了门的日常生活之意,又表现了它的政治内涵——国家领袖从自身利益出发,并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具有打开政治之门的远见。在绘画“二重奏”系列中,他以拼贴的方法把20世纪30年代上海流行的月份牌图像与今天全球化的时装杂志图像并置,在追寻图像系谱的过程中发现了它们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的大型多媒体装置作品“经典”是以“大般涅槃经”、“圣经”、“资本论”和“毛泽东选集”为蓝本,无疑表述了对今天人类信仰危机的忧虑和反思以及对全球资本主义系统患有狂想病的批判。除了这种社会批判性,艺术还充当了其审美的工具作用,它变成了人类心灵深处的避风港,成了对人类精神疗伤的最佳手段。

    因此,张琪凯的艺术清晰表明:当代艺术的活力就在于它的颠覆性和批判性。他总是把两种材料、两个图像或两类事物置于相互对应和关联的状态,以观察、分析和表现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和冲突。这正是艺术家不断追求艺术的社会批判性和艺术的形式语言革新的动力所在。

    2009年3月9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