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艺人正在向观众展示传统技艺 早报记者吴玉蓉图
陕西安塞剪纸、山东高密扑灰年画、西藏自治区藏族唐卡(勉唐画派)、浙江湖笔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制作技艺、江苏雕版印刷技艺……在北京的全国农展馆一号大厅内,各种传统技艺的精彩表演昨天让人目不暇接。昨天是我国传统佳节元宵节。由文化部联合其他部委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昨天下午3点在全国农展馆开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昨天对早报记者说,这是我国最大的一次非物质遗产展览,展出的项目达百余项。
一条“首饰龙”80出戏
一踏入农展馆一号大厅,灯火辉煌,一条大龙船正对入口。讲解员介绍说,这条大龙船叫“首饰龙”,是此次展览中体积最大的一项展品。
这条首饰龙又称龙船灯,是大龙造型。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分五层到七层,每层贴有五彩缤纷的细致刻纸。整只龙船船饰有70多个制作精巧的亭台,在各层亭台中又配饰着近300个精彩的绸塑人物,组成80多出戏,这些人物大多取材于《三国演义》和《说岳全传》。
贝叶经制作濒临失传
一片片看上去像竹简,传承人头戴傣家帽,手拿一支“针”笔,在这片“竹简”上刻着贝叶经,不过,他能说的汉语有限。
这位贝叶经制作的传承人名叫波空轮,来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傣族园。带领云南四大项目来参展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赵耀鑫研究员介绍,贝叶经傣语称“坦兰”,贝叶制作技艺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傣族人对傣文贝叶经十分珍惜,视之为传世之宝,“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
“云南会说傣语的人不少,但能看懂会写傣文的人不多。能写贝叶经的就更少了。”赵耀鑫对早报记者说,他面对着面前的这些贝叶经自己也看不懂。他介绍,傣族全民信教,会贝叶经制作的人必须是小时候当过和尚的,进行过专门学习的。传承人波空轮现年61岁,他12岁时即进寺庙当僧人。
紫砂壶工艺亟待保护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其传承人汪寅仙昨天也来到了现场,这位66岁的传承人已满头白发。她的面前摆着一个紫砂壶的半成品。
她昨天对早报记者说,她来到北京参展,是希望能够和北京人有一个沟通,能够增进相互了解。“去年,我在民族文化宫有一次表演,很多人爱好紫砂壶,但他们了解的程度还不够。希望他们能了解什么是好的紫砂,紫砂壶是怎么做的。”汪寅仙呼吁社会对名家名作多给予保护。“如果市场上充斥假冒产品,这对我们是一个打击。”
据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由5个部分组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国传统技艺产品销售订货会,中国传统烹饪和副食加工技艺展演,元宵节民俗踩街活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