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郭润文:我谈我画——与老锅的对话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12-12 17:02:54 | 文章来源: 博宝网

  老锅:在当今中国的油画界,人们一直将你归纳于写实主义画家的行列中。但我在你的画中却看到许多写实主义绘画所不具有的“现实”因素。我提出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设想:你是不是仅借用写实绘画的手法,而表现的却是你心目中的“主观真实”。

  郭: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准确地说,我不算一个地道的写实主义画家。尽管我正视、关心现实,不但正视、关心,而且把周围的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但我并不试图对现实作一种直率、逼真的表现,而采取的是象征、隐喻幻想的手法来对显示进行描述。于是在我的画中具体的现实变成了一种具有激发人们某种联想的“创造性现实”。而这种创造性现实又起源于具体的现实,所以尽管观众看到的是画面上代表着的“创作性现实”的艺术形象,但是他仍可以通过这种艺术形象领略到具体现实的存在,并能够区分这种艺术形象的双重性:虚构的和现实的。

  老锅:你能不能用你的作品来举个例子。

  郭:譬如,我表现“记忆”系列作品中的一幅“封存的记忆”。主体形象缝纫机,这在现实中是件很常见的物体,在画里我把它处理在岩石的包裹之中而露的部分又似乎正被人操作运行中,这在显示中显然不合情理。但在我的想象下,缝纫机以及包裹他的岩石、纺织物等,这些现实中物体被主观地融合在一起就的带上了一种虚构、幻觉般的色彩。以一种新的现实出现在观者面前,使人感觉到既是虚幻的,又是具体的、真实的,从而产生一般写实所不能产生的艺术效果。

  老锅:在你的作品中,我发觉你对肖像画的处理也很特别,你能否谈谈是怎么想的。

 郭:我表现单个人物画的关注点不在一个“肖”字,也就是说我并不想将我所表现的这个现实人物的长相、精神气质惟妙惟肖地画出来。我的绘画目的是借用这个真实的人物来体现我内心深处所积压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外界刺激所造成的,但没有一个很具体的“轮廓”,只能说同“虚幻”、“神秘”、“恐慌“、”希望“能联系起来。所以我的表现手法便同这些词汇挂了钩,因而传达给观众就有了一种”特别“的印象。例如,在”落叶的春天“这幅画中,我将少女嵌在一个半圆形的壁龛前,令人想起西方美术史中不断出现过的宗教画,特别是圣母画像,但我没有一点宗教意识,也不想将少女画成圣母。我想表达的是一种虚幻,神秘的气氛,一种伤感和悲戚。承载少女如刑具般的凳子,散落四周如金属般的树叶都能烘托这种气氛。我对少女眼神的刻画,是想获取一线希望的曙光。而伸出的手指则暗示了一种非常宝贵的生命形式的逝去。

  老锅:那么,你能否谈一下你对生活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看法,你是如何摄取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然后怎样转化进艺术作品中去的。

  郭:你提到的是一个很理论性的问题,如果按照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谈,对我这个画画的人来说有难度,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艺术家如何将生活的体验巧妙地同艺术挂上钩,各自都有高招。这是经验问题,也许这个经验同理论上的逻辑推理有矛盾或背离,但毕竟是个人长期实践和思考的结果。如果顺着“经验”的线路自由地谈论也就十分的容易了。我想,只要我们活着,生活就在进行。艺术就如同空气弥漫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关键是我们如何将现实生活中激发我们创作热情的原始材料敏锐地、及时地捕捉到。完全展开虚构、想象甚至幻想的翅膀,去思考,去工作、去创造,塑造成一个新的形象,充分体现出我们的精神。这是生活与艺术关系的一个大的框架。在这个大框架中有目的地对生活原始材料进行“择取”则是艺术家个性的需要,也是与艺术风格相呼应的。我不能想象所有令我感动的生活状态,都能进入我的艺术查的视野之中。比方说,有些东西只能用某种相应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而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则完全不可能。还有些东西虽然适合用绘画形式来表现,,但却无法进入到你的绘画样式之中。由此看来,一方面要被生活所感动,另一方面又要在这些感动你的生活资料中择取你的艺术所需要的,创作的空间实际上并不宽泛。因此,不失时机地牢牢抓住生活中一切对你有用的东西是十分重要的。在我的体会中,这些有用的东西可能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也可能是感官上对某种一现即逝的触动,也可能来自梦境中的幻觉。譬如,我常有这类经验:像是被什么触动了某根神经,忽然间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似乎有幅模糊的画面在脑中出现,尽管十分恍惚不定,但确有情绪、有氛围。这种感觉转眼即逝,如果不及时抓住,恐怕再也不能复现。我试着去清理这种幻觉,寻找出实质性的含义,拿各种形的物体进行比较,看是否能贴近这种感觉。实验的结果虽说不都尽人意,但也有成功的范例,十分美妙,在作品中起到了一种“欲求不能”的效果。如果寻求这种感觉发生的根源,可以从三条线索去思考。偶发因素、生活体验、视觉经验。可以从三条线索串起来,就可以这样解释:在某个时候,某重东西,或声音,或场景,偶然传达给我,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积存已久的一种意识,这个意识可以认为是曾有过的一种生活体验,也许是一种很深刻的生活体验,埋藏在我心中的。只不过没有自觉发掘出来,而是被唤醒了,又一次受到感动。于是转换到艺术创作中的冲动便产生了,在这时,视觉经验天始起作用。

  老锅:你谈的这些想必是灵感吧?

  郭:对,我认为就是“灵感”。这种“灵感”也可以由梦中得到。睡眠中的梦境常常是来自天平时的思索和感知。而梦中所出现的形态、场景、气氛和现实又有很多不同,增添了许多虚幻的成分。有时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的,有时又很完整,有时极其荒诞。那种自由编排、夸张的形态,在现实中是很难感知的。虽然大部分梦境在清醒后都会忘得一干二净,但那种感觉却没有丧失。如果将这种感觉融汇进创作中,会给作品增添许多有意思的东西。

  老锅:太依赖于灵感会不会使作品缺乏深度,或者说灵感的源泉会不会枯竟竭?

  郭:当然,仅靠灵感去画画,终会导致辞贫乏。艺术创作说到底还是生活赋予我们精神世界的情感表达,只是表达的方式各有不同。寄托于灵感的表现方式,的确也是源于情感的积存,但这种“突发”性的感悟不是随是随地都在发生。而我们的艺术工作却是在不间断的进行之中,所依赖的是什么呢?是经验。这种“经验”可以理解为生活体验积存同艺术工作方式的结合。在我们有侧重地关注现实生某些令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时,或者是某些事件、情形,给我们刺激和印象时,本能的意原是将其转换进创作中,这是生活体验的结果。而当我们的艺术表达能力不够时,也就是说,现有的艺术工作方式无可能将这种体验各感受融汇进艺术作品中时,这些体验便暂时积存在我们的记忆中。而当我们的艺术表达能力不断加强,工作方式也渐渐成、完善,那么,这些“积存起来的生活体验便被相应地选择出来清理,并在作品中得以实现。

 

1   2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天工开悟第二回
· [专稿] 中国境界——从古典走入当代
· [专稿] 珊和羽画廊——O度风景
· [专稿] 印尼艺术家M.IRFAN个展
· [专稿] 多伦5年-中国当代艺术回顾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