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 孙寿岭作品展

时间:2008-05-28 10:16:01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

 

  回望西夏——孙寿岭作品展
  展览时间:08.05.25-06.25
  展览地点:杭州将军路56号大翰画廊 台湾积禅50艺术空间

  展览前言

  我第一次到甘肃武威,看到孙老制作的西夏瓷器,就感受到与南方瓷器的巨大差别。以龙泉,景德镇为代表的南方瓷器讲究工艺精美,风格细腻;而西夏瓷器则古朴大气,图案不加修饰,浑然天成,完全是制作者情绪的抒发,它们也留露出非常成熟的手法。西夏瓷器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制作工艺,整体风格又非常显明,同时,每个制作者的手法也会被保留下来。

  我们身处南方,崇尚精致的艺术属性,现在看到西夏瓷器这样不修边幅大气作品,被它深深的吸引。

  孙寿岭老先生以毕生的精力研究西夏文字和陶瓷,在当代他也是第一个把泥活字展现给世人的人。西夏文明是否真的已经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 孙寿岭先生的研究和艺术活动告诉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西夏文明的文化价值,学习和传承那些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在当代的多元文化体系中,稀缺的就是价值。

  薛中

  回望西夏——孙寿岭先生专访

雕塑中国网记者 张书彬 王道杰

  雕塑中国网记者(以下简称记):您个人最初是怎么对西夏文化产生兴趣的?是怎么契机促使您去研究西夏文明?

  孙寿岭(以下简称孙):因我是一个文物工作者,研究本国、本地历史文化、文物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西夏是已经灭亡了的神秘王国,是中国西部地区以党项羌族为主体民族建立的国家,是我国的一部分,又是我的家乡。爱国首先要爱家乡,为了了解家乡的神秘历史文化,必须去研究它、懂得它,研究它昔日的文明是应尽的责任,这就是我研究西夏文明的原因。

  记:现在国内以及世界上对西夏文化的现状怎么样?你感到满意吗?

  孙:现在国内外研究西夏的人队伍不断扩大。虽西夏国在中国,上世纪50年代前研究西夏文化历史的主力却在国外,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研究队伍逐步壮大。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生了逆转,国内的研究人员不断增加,彻底改变了西夏在国内,研究在国外的状况。近几年已有数百人的研究队伍。

  记:对于西夏的文字解读,真正明白的能读懂的没有几个,您又怎样看待文字这个问题?您有没有想过向更多的人去传授西夏文,让我们可以去体会那些曾经逝去的美丽的文字?

  孙:西夏文字是中国已灭亡了的少数民族的神秘文字,它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它、解读它是为了研究这个已灭亡的神秘王国历史、文化的兴起、发展壮大,灭亡的神秘史。否则是中国多民族文化史中的一个缺憾。

  以前河西学院向我提出并邀请,设一个西夏班,学中国史、西夏史、西夏文字。我愿意为他们教西夏文字 ,但后来校长调了,此事搁置了。南昌佛学院曾提出要我去教和尚学西夏文,研究西夏文佛经,具体事宜未谈,不了了之。以后再未想过这个问题。

  在美术学院书法系也可设“西夏文”这一门文字学,汉字不但有正、草、隶、篆、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等,而且有被灭绝近千年而又复活的西夏文字,让今人观赏、认识。如可实行,在全国可数首创,实为一件乐事。特别是历史系学生更应多了解一些,认识西夏文,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重要作用。

  记:您2007年曾应中国美术学院的邀请,赴杭州、景德镇等地开展学术交流、文化研讨等活动。在40多天的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中,您把西夏文化带到了大学校园、博物馆和各种文化场所,使更多人认识了西夏文化,了解了西夏历史。您认为当代人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对待这段历史才能更好的去理解西夏文明?特别是在校大学生。

  孙:我认为,当代人应该把西夏文化看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它虽然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但它和汉文字正、草、隶、篆、钟鼎文、甲骨文一样,有极高的艺术性,欣赏性,特别是西夏文,人们又把它称为天文,是吉祥的象征。

  记:请具体谈一下,展览中这些瓷器的具体制作过程。

  孙:这批瓷器是在景德镇制作的,首先筛选了技术好的、中等的、下等的三种厂作为制作场地,每一个厂中的瓷泥、釉料、火候,都进行试烧,选择最接近西夏瓷质感的厂进行烧制。制作过程:(1)、拉坯(2)、修坯(3)、上(喷)釉(4)、画花(5)、剔刻(6)、烧制。这批烧制出瓷器与西夏瓷的不同点:(1)、釉料生硬,光亮度高;(2)、胎质发青。形成一种冷色调。

  记:通过这个展览您想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到怎样的目的?

孙:通过这次展览,使中国南方的人乃至国外诸多人士也能认识了解西夏瓷器的特点、制作方法及其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中所处的地位。

  关于孙寿岭老先生的介绍

  孙寿岭先生,甘肃文博界考古专家,著名西夏文学者、泥活字研究专家,国内屈指可数的西夏文书法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禅林学术委员、顾问,被誉为“中国泥活字第一人”。

  1943年,出生于武威市一个农民家庭。

  1962年,从武威师范毕业,在古浪县文化馆工作期间,他到处求学西夏文,将前人翻译的著作逐字逐句对照,收录自编了西夏文小字典。

  1986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调到武威市博物馆工作。

  1988年,武威新华亥母洞发现了一批西夏文佛经,孙寿岭前去整理,经过潜心研究,他考定其中有一本《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是西夏仁宗(1140-1193)时的泥活字版本。《中国文物报》等报刊先后发表了孙寿岭的研究成果。

  1988年3月,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组织鉴定,确认其为公元12世纪中期的活字印刷本,应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由此,在中国早期印刷品文物宝库之中,又增添了一件珍贵的已经法定确认的活字印刷本。

  对于活字印刷的争论十分激烈,并由此开过世界的学术会议。而孙寿岭坚信自己的研究和判断,他从武威出土的这件文物认定,中国才是泥活字印刷的鼻祖。为了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他根据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关于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的记载,选泥、制料、刻字、烧制,排版印刷,用自家做饭的土炉子烧制泥活字,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烟熏火燎中经受了一次次失败的考验。最终,成功印出了《维摩诘所说经》(下卷)。这一成功,以确凿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是活字印刷的发明国。世界著名西夏学专家史金波先生说:“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中国有文献记载,但缺乏早期印刷实物。因此,寻找早期活字印刷实物,并进行科学论证成为国内印刷界专家们的重要任务。其中孙寿岭先生是用力最勤、成果突出的一位专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