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翠苹北里 李大方作品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7-10-11 23:39:11 | 文章来源: 美术同盟

 

 

展场:麦勒画廊,北京

地址:麦勒画廊,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村104号,邮编100015

艺术家:李大方

开幕式:10月27日,周六,下午4:00到下午7:00

展览时间:2007年10月27日—2007年12月22日

开业时间:周二至周日,早11:00—下午6:30

邮箱:galerie@galerieursmeile.com

电话:+86 10 64333393

传真:+86 10 64330203

 

前言

        李大方(1971年生于沈阳,现生活在北京)创作的大尺寸油画讲述时代之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他此时此地的真实生活和记忆中的图像与语汇交响之间。此次李大方北京个展聚焦其最新作品,个展同期有回顾画册出版,人们可以借此在视觉上领会李大方图像叙述策略的发展。

        此次展览的名称“翠苹北里”原为李大方工作室所在地地名,李大方将“屏”字换作“苹”,展名本身就已经扬弃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繁华都市边缘的偏僻一隅,成了李大方得享安静氛围的栖息之地,作坊、仓库、摆放成堆的各式用料以及尘土覆盖的各色植物,显然与他在那里完成的作品中的场景息息相关。

        上世纪90年代初,借着此类标题和作品的交互指涉方式以及其它绘画叙述形式上的手段,李大方开始了他的绘画实验。他在创作中利用绘画和文本作为媒介所特有的区别;文字只能以渐进的方式进行叙述,而利用视觉形式,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被同时表现出来。此外,李大方作品的大小规格亦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他选定的规格——如《草绳是我家》(2005年)尺寸达200 x 900 cm——才能够使观者的目光在画景中随意驻足,缓慢地扫视画幅的各个角落。

        2005年起,李大方开始以虚构与真实的微妙关联作为自己创作的决定性美学前提。他不再在绘画中直接使用文字,一直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强烈色彩在这个创作阶段被弱化为一种模糊的灰、蓝、棕色,幻想的意味借此得到加强,之前作品中近景式肖像的画法被一种谨慎而保持距离的观察者视角所取代。此外,画中表现的情节类型亦有所转变,曾经多次出现的危险甚至暴力的日常生活场景被充满神秘感、由荒僻的空间和风景组成的画面安排所取代,一些怪异的人物在里面做着一些怪异的行为。比如双联画《二叔》中那个几乎全裸的年轻男子,他在那间空旷的、蓝光照射的厂房中到底在做些什么?

        李大方2007年的绘画作品几乎都以颓败的工业景象为表现主题,沉重的仪表和机器占据着厂房,各类工业材料成堆摆放,管道、电缆杂乱无章。李大方笔下的人物都被置于这类景象之中:他们大多离群索居,举止怪异;挖洞和掩埋物体的主题一再出现,画中主角常常钻出洞来或者钻进洞去。童年和青年时代的阅读经验在李大方那儿成了记忆的媒介,比如《白夜白》的标题无疑让人联想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夜》(1848年),而《艾维特》的标题是李大方展现给我们的另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字游戏。“维特”是“Werther”的音译——早在上世纪20年代,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强烈认同——李大方在前面加上感叹词“艾”(“哎”),只此一字就展现了歌德笔下那位忧郁主人公以及与其感同身受的读者的困境。随着《小雪》,李大方回到了童年时代,画中舞台背景式的拆除场景中,有他阅读章回体小说《水浒传》记忆的影子。

        李大方行走在各种界限之间,他的绘画以不同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以及现实与文学的相遇为命脉。在他的最新作品中,与普鲁斯特的玛德林蛋糕效果相似,当下真实生活的碎片成为(特别是)文学记忆的催化剂,或者相反,(再)阅读引领我们重新启程,踏上寻找自我过去的旅途。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夜”张小涛作品展
· “品色”雷子人作品展
· 管子 孙轶绘画作品展
· 《内爆》武明中作品展
· 黑红历史——盛奇作品展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