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当艺术遭遇网络——涂鸦墙的博客时代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7-09-24 10:31:5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当艺术遭遇网络
  涂鸦墙的博客时代

  涂鸦艺术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城市,最初是在地下铁的车厢内外作画,藉地铁传播年轻人的声音和想法,或由特殊的字型和阴影用法区分不同的讯息。到70年代初,经过媒体的渲染,纽约城的涂鸦运动大肆蔓延,成群的画家涌现,涂鸦也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创作,一种生活态度,日渐受到尊重,也开始被热爱新锐文化的中国城市青年所效仿。

  网络博客则兴起于21世纪,随着WEB2.0时代的开启,私人博客媒体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传播手段。众多艺术家和策展人纷纷借助博客平台传播自己的艺术作品以及观念,艺术爱好者通过博客了解到了艺术家真实的生活和工作状态,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观看单一的艺术品。这也使艺术本身具有了八卦娱乐精神,普通大众更加关心艺术、接近艺术,也为艺术的普及创造了便利条件。

  9月22日,由今日美术馆主办的“22院中国•国际画廊街网络博客墙”艺术行动将涂鸦艺术与网络博客结合,以严谨的态度和开放的形式,在艺术创作多元化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上午8:30到下午5:30,位于百子湾路32号的今日美术馆旁近600平方米的空白墙体上,上百名来自时尚、动漫、设计、建筑等领域的艺术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各大名校的学生完成了国内首次引入网络博客概念的涂鸦创作。除了写上各自的博客地址、网络联系方式、真实姓名等有效信息外,80后以及更年轻的艺术家们更将他们对互联网及博客精神的理解融入涂鸦行为中,涂鸦不再仅仅是街头创作,网络给了艺术更多的机会。

  在这里,涂鸦艺术与网络博客两种看似毫无关联的形式彼此之间找到了契合点——涂鸦作为街头艺术的代表,其本身具有私人性、大众参与性和公共性等多种属性,而这也恰好吻合了网络博客私人化特征显著、又独具开放媒介特质的现代传播特性。一名博客作者将其观点、经历,或者视觉印象在网上公开发布,被读者观看评价,其实也正像是一名涂鸦艺术家在街头创作作品,成为城市的风景。换言之,如果把城市比作互联网,那么城市街头风格各异绚烂热烈的涂鸦也正像是网络上内容丰富的博客。

  有观点认为,艺术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艺术家及艺术批评家们更热衷于艺术理论的研究,艺术也因此失去了它原有的根源性和生命力。艺术应该向互联网学习什么,也正是这次涂鸦行动所试图探索的深度话题。艺术与大众结合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后现代主义大师杜尚提出“将艺术生活化”的主张,塞尚也明确提出“艺术表现形式要多元化”。无论技术、内容、还是形式,网络从来不曾安于现状,而是在积极寻求创新,谋求更大范围内的与大众的结合。相反,艺术却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孤芳自赏的结果便是脱离了时代。面对互联网的发展,艺术需要从中学习什么?“网络博客墙”的总策划、中国动漫(文化)市场营销管理课程创始人willemwang表示,他们将通过这次涂鸦活动倡导艺术界学习互联网精神及互联网思想,扩大艺术信息的传播途径,“艺术对于潮流的引领和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落后于互联网,可以说互联网颠覆了艺术,我们希望让艺术服务于互联网,也为艺术家开发一个全新的平台。”

  这一活动由张宝全先生担任策划总顾问。中央美术学院知名教授、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任艺术顾问。张宝全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美术馆的创始人,一直致力于当代艺术事业,并为中国当代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看来,传统艺术作品及观念早已开始通过网络传播给大众,当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也开始运用多媒体语言和网络元素进行创作,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宽度将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毕加索的名言是:“没必要非画一名带枪的男人,一只苹果也同样可以预示着革命。”尽管现在就认为这一涂鸦事件是当代艺术与网络博客结合的标志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参加这次涂鸦活动的80后乃至90年代初出生的年轻人,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展现他们的勇气和激情,他们正是那只蕴涵着无限力量并且可能随时爆炸的“苹果”。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绿校五周年现场涂鸦及海报设计展
· 冲浪板艺术展北京举行 知名DJ涂鸦高手助阵
· 英涂鸦小子班克斯:没人见过的最伟大艺术家
· 关于涂鸦的一些
· 什么是网络涂鸦 Graffiti on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