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天元空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7-01-10 09:11:49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天元空间站>>

    一、天元空间站是建在“太空”中的自由开放的艺术工作室,以地球为故乡,用卫星等作为媒介,通过宏观、微观、现实三种不同的视角,关注人的生存处境。
    二、天元空间站的标志由“我的泪水”中的两个微观结构放大600倍后组成,这象征着生命中阳性与阴性意识,象征着两者永远吸引又永远排斥。
    三、离开地球去思想,在太空中“画”风景,这将是天元空间站极富吸引力的工作方式。
    四、天元空间站有创作、展示、策划的功能,鼓励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艺术实践,为艺术家、科学家或社会各界职业人士提供交流、合作的场所。
    五、天元空间站不定期地征求并发表“天体创作计划”,努力使外层空间和天体成为地球艺术家自由使用的创作媒介之一。


《李天元肖像》创作手记

    从800公里外的太空观察一个人的肖像,这可能吗?把一个肖像的局部用电子显微镜放大3万倍又是什么样子?肖像所特有的种族性、社会可变性是我一直对肖像主题感兴趣的原因之一。科技的发展是让人们更痛苦了还是让人们更快乐了?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
    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创作是我一直感兴趣的想法。2000年底在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一个动员会,到会的是中科院各所的代表和受邀而来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会议介绍了中科院各所的技术情况,鼓励艺术家用科技手段创作艺术作品。这次活动主要是为了2001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艺术与科学》国际艺术展,以及纪念清华大学建院90周年校庆展而组织的。会上,我有幸认识了中科院遥感卫星地面站的科学家宋宝元先生和中科院化学所的科学家傅小刚女士。我提出寻求技术支持的意图,他们欣然同意,并说这是破天荒第一次有艺术家来找他们帮忙做作品。他们给我创作《李天元肖像》很多技术上的支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也给了我资金上的支持,从而,《李天元肖像》中宏观、策观与现实三位一体的构想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2000升空的资源卫星Landsat7、Landsat5每月两次掠过北京上空。2001年1月11日是一个极为理想的天气,两天前北京刚下了一场大雪。这一天天气非常晴朗,天上没有一丝云彩,非常适合卫星拍照。我提前预订的L7卫星正是在这天上午10:00时于123/32轨道点上拍摄北京的地面TM数字照片(分辨率为30米),照片抓取的区域以北京北郊怀柔箭扣长城为中心。这天虽然天气很冷,但我的心情非常兴奋。天未亮我就带了三个学生一同向长城出发。我希望卫星能从太空看到这个位列人类七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并能拍下我的肖像。由于下雪,这段路走了3小时,但我及时到达目的地。10:00时正,我准时站在箭扣长城南大楼(东经116032′2″/北纬40027′14″)上。此刻,卫星一定正好在我头顶的上空进行俯拍。我成功了!一月的北京非常寒冷,新世纪刚刚开始的第11天,我为创作这个作品而深感激动。这也许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件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作品。站在高高的长城上,我似乎感到寒冷的山风忽然停止了,温暖的阳光洒在我的身上。我抬头,努力寻找我头顶上800公里的空中那颗L7卫星小得不能再小的身影。它一定在那里,而且同样沐浴在阳光中。
    清新的空气、壮丽的山川,让我的眼睛看到很远很元的地方。和山川相比,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的脆弱和短暂。我亲爱的父亲71天前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去世,年仅65岁。我感到时间和空间的可怕。爸爸生前由于工作的关系,很少有时间充分而深入地同我交流思想,这是我最大的遗憾。看着爸爸紧闭的双眼被送去火化前最后的一刻,我无法克制地大声地喊:“爸爸我爱你!“可是爸爸生前没有听到而且也听不到了!这时我真正体会到永别是什么滋味。那时,我真希望有办法让时间倒流。我深受着爸爸,他善良、温和,说话时总是带着微笑。我的形象中也有爸爸的影子。后来,我把悲痛的泪水放大500倍制作成像,与我的肖像、卫星照片并置在一起组成画面。
    创作《李天元肖像》此幅作品是为了纪念我已故的父亲李兴昌。这种强烈的思念之情激发了我建立《天元空间站》通过宏观、微观、现实的观察手段关注人类命运的创作思想。

 《感官的冥想》--李天元摄影个展
前言
李天元简历与创作年表
艺术是思想的预感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