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文献展,于2006年12月15日至2007年1月3日于上海美术馆第六展厅展出。来自海内外的60余名学者、美术史家、画家和评论家,12月15-17日参加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
这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系列研讨会暨文献展的第二场。在此之前,中央美术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已联合举办了“现代性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跨学科学术研讨会(2006.4.29-5.1),邀请不同学科的著名学者,在多学科的对话中一起探讨现代性的中国问题。与会学者面对由近二千幅图片构成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文献展,就现代性的中国问题、中国现代文化的自主性、现代性的中国经验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文集《“自觉”与中国的现代性》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12月)。
本次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议题集中在中国美术研究论域,从1840年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事实出发,着重探讨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种种方案和策略性选择,直接面对百年以来中国现代美术的主体部分进行观念的交锋,力图对中国美术的现代演进达成合理的理论阐释,重新认识我们刚刚走过的一个半世纪并展望我们的未来前景。该研讨会堪称近年来中国现代美术研究领域的高端峰会,代表着中国现代美术史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会议论文也将结集出版。
对于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历程的反省和研究,在近二十年以来一直是中国艺术学界关注的焦点,也引起了海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也成为世界现代社会、文化体系的关键问题。能否从20世纪中国美术的问题和经验中,引申和建构出另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形态,一种中国自己的现代主义呢?
1999年潘公凯教授提出“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研究课题,并着手搭建研究团队,自1999年-2004年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招收博士研究生十余人,通过课题研讨推进研究、培养人才,形成了以“自觉”作为区分传统与现代的标识、以“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大众主义”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美术基本形态的理论构想。
潘公凯的理论构想具有极为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在他看来,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定位、是正名,其实质是现代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20世纪中国美术要么游离于全球性话语之外,要么只能作为西方现代性的边缘例证,成为在西方中心外围的“多元”特殊性的一种表现。此次“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将集中展现潘公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最新学术成果,并辅以“中国现代美术之路”文献展的大量历史图片作为图像论据。
本次关于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学术研讨会,将为我们通过主动思考参与建立现代世界文化的整体结构提供可能,也为中国当代文化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必要的参照。可以预见,本次会议在中国现代美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建设性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研究所所长邵大箴主持今天上午会议并发表题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关于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思考》的演讲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潘公凯发表题为《关于中国现代美术的几点思考》的演讲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水天中水天中发表题为《“通变”--中国现代美术的核心问题》的演讲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发表题为《关于中国画的演变》的演讲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王宏建发表题为《中国油画的现代转型--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认同、流变、转型》的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