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当代艺术,就无法回避林林总总,数不胜数的各种艺术展览,然而言说展览,我们就会发现从展览的外部文化环境到展览本身都遭遇到许多问题,在我看来,当代艺术已进入一个艺术展览泛滥的时代。那么,今天美术界的展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观呢?用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蔚为壮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有双年展、有三年展;有个展、有群展;有官方与非官方的展览,有画廊、美术馆、基金会的展览;有雕塑展、有油画展;有行为艺术展、有装置艺术展;有男艺术家展,有女性艺术展……。同时,除了有各种各样的展览外,而且它们都有一个令人振聋发聩的名称,或者便是在展览名称前再加一个令人炫目的定语。“新”和“当代”是两个泛滥成灾的词汇。例如:“新一代”、“新一派”“新锐”、“新界面”……;再如“某某艺术家当代艺术展”、“某某城市当代艺术展”、“当代油画展”、“当代水墨展”……。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去追问过“新”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新观念、新风格、新思潮还是最简单的以商业利益为目标的“贩卖新人”或“贩卖新作品”。同样,我也质疑“当代”一词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要知道,20世纪初,马蒂斯、德兰等艺术家在举行“野兽派”画展,毕加索、勃拉克等艺术家在举行“立体主义”画展时,他们为什么就不加“当代”一词,然后将展览称为“当代野兽派”和“当代立体主义”该有多好!我并不知道在那些喜欢艺术的人群里有多少人得了“展览综合症”,也不知道在那些慕名前来看展览的人中有多少人扫兴而归。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良莠不齐的各种各样的展览已到了泛滥成灾的时候了,而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将是,展览在伤害展览,艺术在践踏艺术自身。
实际上,从艺术作品(不同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展览——艺术的接受者(观众、收藏家)这个系统的艺术生态链上看,艺术展览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同时,我们也知道,只有通过众多的展览才能为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但是,事与愿违,今天泛滥成灾的展览不仅没有建起良好的平台,而且对当代艺术生态的良性循环还起到了破坏作用。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局面?
显然,展览模式的多样化是导致展览泛滥的根源所在。如果在八十年代,观众可以观看的展览大致有两类,一种是官方举行的各级美展或某种专题展,如全国美展、油画展、体育美展等。另一种是地方民间美术团体自发举行的或者由美术批评家组织的各种展览,如北京的“星星画展”、重庆的“野草画展”和北京“八九现代艺术大展”等。但是,对于九十年代的展览而言,粉墨登场的各种展览不仅有着多元化的展览模式,而且汇集了各方面的展览力量。具体说来,九十年代的展览其重心也从官方转移到民间或者是转移进艺术市场,它们包括各种画廊、美术馆、基金会,以及各种大型企业或机构所投资赞助的等多种展览形式。要知道,在八十年代,画廊、美术馆、基金会根本就是鲜为人知的新事物,但是,一旦它们形成艺术的生态链,艺术与市场、艺术与名利的结合迅速便集结着惊人的力量。而展览赞助模式的多样化无疑也成为九十年代艺术展览火爆的直接原因。
既然有多样化的展览,那么也就有不同的展览目的。对于官方举行的各种展览而言,艺术为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要远远高于艺术展览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例如全国美展的目的便是弘扬主旋律,让艺术更好的成为继政治意识形态之后的另一种意识形态;而官方举办的像“北京双年展”这样的高规格展览,主要也是借艺术来代表文化的先进性,也是通过艺术来谋求与西方简单对话的手段之一。显然,官方的各种展览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而这个局限则来源于艺术与政治之间潜在的对抗关系。我们应看到,不仅是在西方还是在美国,政治、艺术、道德都处在独立的三个系统之中。而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艺术能对既定的政治和现实的社会生活提出问题,艺术家便通过捍卫艺术本体与自身的独立性来保持艺术批判时的精神性。显然,不管是西方的现代艺术还是中国在八五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潮美术”,它们一个共同的特征便是对政治和道德系统保持着一种疏离和批判的态度。所以,就现代艺术的本质来说,艺术与政治、道德的对抗注定了中国的当代艺术无法摆脱这种具有悲剧色彩的命运。尽管,一部分人可能反问,今天官方的美术馆不也接纳了中国当代艺术吗?威尼斯双年展不也有了我们自己的国家馆了吗?但我们应知道,官方对当代艺术的接纳仍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展开的,真正具有先锋性和批判精神的作品仍然被排除在外。换句话说,在开放和宽容的姿态背后,官方实际上有着一种对当代艺术家进行收编的意味。这是一个悖论。因为,艺术对政治与道德系统的批判注定了与代表官方意识形态的美术馆和各种展览机构潜在的对抗与冲突。然而,艺术家又不得不与官方妥协才能争取到一张进入官方展览的入场券。
如果说官方的展览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那么由画廊、各种私营美术馆,以及各种大型企业或机构所投资赞助的展览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画廊和美术馆的经营性质上看,收藏和出售作品是其最重要的手段和目的。在从收藏到出售之间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对作品进行展览。那么,就这些展览而言,其质量又会怎样呢?首先从收藏谈起。对于画廊来说,选择和签约哪些艺术家便是最棘手的问题,同时,画廊签约或代理的艺术家的名气大小客观上也决定了画廊在艺术市场上的学术定位和经营策略。目前,我们可以大致地将这个潜在的收藏群体划分为四类:
1、在八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确定了自己艺术地位的艺术家。因为这些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具有艺术史上的价值,所以深得国内众多美术馆和大型画廊的追捧。
2、以中国文化身份挪用中国文化符号的艺术家。因为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有着潜在的社会意识形态印迹,在满足海外买家的审美与投资的欲望的同时,还能满足他们在后殖民意义上所产生的文化优越感。所以,这类艺术家特别走红海外,同样也深受国内画廊的青睐。
3、身处专业美术学院或者是体制内,拥有既是掌权者又是专家还是艺术家的多重身份的人。因为他们的社会身份、艺术圈子和手中的权力,以及还有他们的作品,可谓一举四得,所以倍受各种中档次画廊的喜爱。
4、一些有着强烈个人图式和个人风格的年轻艺术家。因为他们的作品收购的成本低、升值的空间大、方便炒作,所以倍受各种画廊的宠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