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海归”艺术家竞相回沪办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5-24 20:39:35 | 文章来源: 新华午报

    昨日,上海美术界呈现一派热闹景象:“情系华夏———海内外十家书画展”在徐汇艺术馆开幕,与此同时,“迁与栖———2006当代华人具象艺术家邀请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这两个展览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均是来自美国、日本、法国与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的艺术家组合联展。 

  近年来,海外华人艺术家陆续回国举办各种形式的个展,而像昨日如此集中、大规模地办展,尚属首次。美术评论家张晴指出:“这绝非巧合,在偶然性的背后有它必然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上海在世界艺术舞台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艺术市场的热点也日益由海外转向上海。” 

  “票友”执着传统文化 

  “情系华夏———海内外十家书画展”与“迁与栖———2006当代华人具象艺术家邀请展”,可以说是华人在海外对于中国传统书画与中国油画多年努力的一次成绩汇报。 

  以中国书画为主的“情系华夏”画展,汇聚了十位长年身居海外的艺术家。这些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的艺术家笑称自己是“票友”,来自香港的黄君实是大收藏家,美国的杨思胜是医生,台北的罗青是诗人,南京的徐湖平是南京博物馆馆长,上海的谢春彦是艺术评论家……其中,最正儿八经称得上是画家的,则是宋美龄的国画老师欧豪年。 

  “艺术家就是从‘票友’中出来的,比如说当年的书圣王羲之。”谢春彦笑道,“这次办展,我们不卖画、没有赞助,几个老人自己掏腰包,实行AA制。我们就是想传播一些东西———中国书画发展的问题不在画,而在人,中国书画需要的就是越来越多的‘票友’。” 

  与这些执着中国传统的“票友”相比,“迁与栖”的画家就是一群四五十岁的“游子”。参展的6位旅居海外的艺术家,其中一半曾在上海生活,他们对上海有着一份深厚的情意,同时他们也拥有一群认识他们、喜欢他们的同龄”粉丝”。当这些陌生而热情的“粉丝”慕名而来,纷纷上前围住画家要求签名、合影时,这些艺术家在海外多年没有的感觉似乎又回来了,那正是他们需要的肯定和自信。 

  回归背后的疑虑 

  不过,随着近年海外艺术家的不断回国办展,也同样出现了一些可以商讨的问题。正如谢春彦含蓄而幽默地指出:“‘海归’艺术家在这里也不断地在上演正剧、悲剧、滑稽戏。面对现实,各人反应也有所不同。” 

  所谓“悲剧”指一些艺术家在海外反响平平,回来之后却“求名求利”;“滑稽戏”是指某些海外艺术家在国内画廊、展馆等做出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行为;而“正剧”则是指海外艺术家健康、积极地融入国内的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品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吆喝并不羞耻,画出来的作品要到达大众面前是关键,谢春彦如是说。业界人士还指出,“海归”旗号早先还是金字招牌,如今无论在拍卖场上,还是艺术圈内,却每况愈下。故而,现在的展览都刻意回避“海归”二字。“这是一种宣传战略,以免树立孤傲形象,海外艺术家如今更希望的是融入国内的艺术圈。” 

  专家指出,国内画家出名远比海外艺术家容易。“他只要在某地、某事件中有了点名气,立刻全国皆知。而海外,艺术家仅和画廊、固定藏家单向联系,仅在一定范围内知名。所以国内环境更易于提升画家的知名度,以致不少人更愿意回国办展。” 

  艺术品市场的火爆也是吸引因素之一,有人指出,“国内知名拍卖行如嘉德、荣宝等,均以关注北派画家为主,南派画家要想进入此类拍卖行并不容易,更别说是旅居海外的南派画家。针对于此,在国内举办画展就更有其必要性。”虽然这种说法不乏片面性,但是很多艺术家并不否认存在这样的情况。“海外艺术家想在国内发展、有所成就,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