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这是谁的“声音装置作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4-10 09:03:47 | 文章来源:
——兼谈FM3的声音艺术

文∣娟娟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暴发户,尤其体现在作为文化与政治中心的北京。最近的文化艺术事件除了《滚石》音乐杂志中文版2月就要出刊,还有越来越频繁举办当代艺术展览的大山子798工厂已经决定不拆了。这里平均每个星期就有三到四个展览开幕。798工厂成为国际艺术友人最爱逛的北京艺术旅游区,他们中间有画商,艺术家,艺评人,策展人,来得最多的还是艺术掮客。这些客人们带来了相当繁荣的艺术景象,包括了此起彼伏的合乎雅痞、中产阶级与时髦青年们爱看的展览。目前798院内的正在东京画廊展出的是一个听起来“很炫很酷”,“实验性很强”的名为《物体气质 — 物体与声音的结合装置》的展览,展期很长,从1月22日到3月26日。参展艺术家为意大利的Andrea Gotti与国内少数几个专门做声音的艺术团体FM3。此展览还被置于政府鼓吹的“中意年”里重要艺术项目之一。

  

  “合作”的装置

  走进展场,先听到FM3声音在微暗的空间游荡,恍惚的人声与转啼的鸟语,走近看能发现堆了土的地上摆着798工厂特有的机器零件与电缆,不远的地方是一个台球桌,台球桌左右也有电缆。地上摆着的几盏地灯射向被泥沙堆高的写着“禁止攀登,高压危险”的巨大变压器上。在展场上还能发现几张唱片被插在泥土里。

  据画廊的工作人员介绍,参展艺术家意大利的Andrea Gotti是位专门研究桌球的艺术家,但从作品看来象是只用油画颜料而非在装置里研究桌球的艺术家。在这个展览里,他放置了一个桌球台等现成品,策展人将他的桌球等现成品加上FM3创作的一段loop合起来称为一个新的 “声音装置”作品。此种“现成品装置+配音”式的艺术家间的“合作”,如同策展人请了一位人体艺术家来做作品后,再请另以画手而著称的艺术家来画手的部分。展览是需要人合作的,装置如何合作?装置艺术本身就是跨领域跨媒介的创作,这里是“合作作品”还是“合作展览”?

  所谓的策展人已经权威到可以让艺术家取消最可贵的独立性而的“合作创作”了。艺术领域当然也有长期的合作伙伴或者团体,可那是以“一个人”身份出现,如四川的李勇、任前、李川,而FM3与Andrea Gotti在展览开幕前彼此根本不认识。另一种是技术支持,但这个支持是不能挂名的,否则帮艺术家的做活的王春山真的成了很多艺术家的合作艺术家。就算孙原彭禹完全用农民玩飞碟来做作品,但最终也只是孙原彭禹这“一个人”的作品。

  在物质与气体这件声音装置作品里,如果说FM3的声音是Andrea Gotti的作品,或者说Andrea Gotti的台球桌是FM3的声音作品的一部分,两个都不会答应,这样只可能是策展人Beatrice Leanza自己的“作品”了。此处涉及到一个策展人与艺术家的身份与职责定位的问题,策展工作意义上具多重中介性质,比如筹划时的组织协调,展览时退居幕后,让艺术创作发光发亮,而非当成策展人自己的个展,把艺术家的“原创”品调换为自己的“再创”品。尽量避免做成使展场地失去形象,策展人失却信誉,艺术家失去展览机会的可能的展览。

  装置艺术并不能简单的被理解为如同展会上的展示设计,它不必须有说明的功能,比如告诉别人我这个商品(从798找到的电压器)是这个功用,那个商品(电线与球桌)是那个专家的专利产品(是一个专门研究桌球的艺术家做的),有时反而要将现成品进行“错位”处理,作为材料的现成品必须实现它的隐喻功能(如黄永砯的洗衣机,徐冰的猪),而非说明与讲解功能,它必须使观众超脱于对作品的简单的意义接受的被迫理解状态,而进入了观众主动参与的多元多义的理解态。并且作品必须有一定的观念(此处观念不是写策展文章找来的故作晦涩的应景文字),它应当是艺术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并结合自己的创作情境能看出作品后面创作者的思考、关注的线索与情怀,甚至看得出它所承载的艺术脉络,可惜这件作品的连作者是谁都含糊不清。“声音装置”并不是指找些原材料现成品把灯布上把声音加进去就可以的,此处的《物质与气体》只能说是件“立体设计”的作品,如果相对于“平面设计”这个词来讲。但设计是有实用功能为前提,此处它起到了装点环境(798工厂)的功能,它在刺激了游客的同时也刺激了艺术同行,因为花如此多的钱(据说光画册就花了上万)给需要材料费的艺术家们做点真正的作品有何不好?

  

  听觉潜意识

  虽然《物质与气体》不象一个“作品”,但丝毫不影响展场里面FM3声音单独的表现,这段张荐二年前在西藏时做的loop里,自然与电声融合,层次细密与丰富,隐约唱佛的人声,无序的鸟啼,偶然的鼓点与高低不平、牵魂引魄的节奏。

  FM3成立于1999年,成员为Christiaan Virant 和张荐,他们擅长用笔记本制作微弱、缓慢的声音,包括难以觉察的低频振动、超低速的4/4拍重音、零散的民乐器采样和loop、渐进的极简变化、抽象的声音漂浮物。FM3是中国最早做现场电脑音乐的团体,他们的声音安静,没有渲染,可供联想,共鸣的成分很少,保持着律动的同时直入人的潜意识区。FM3被美国杂志Grooves称作"中国最杰出的实验组合"。XLR8R杂志则把FM3的声音描绘成"诗意的噪音"。而英国的Wire杂志则形容FM3的现场是"静默冥想的"和"熨贴人心的"和“诱人的隐喻”。

  声音艺术自1913年未来派画家路易吉.鲁索罗(Luigi Russolo)发表了“噪音艺术”(The Art of Noises)宣言后便被作为新的艺术形态被归至当代艺术即视觉艺术领域。几天前(1月29日)刚过世的“激浪派”(Fluxus)大将白南准(Nam June Paik)最早即是以“作曲家”的身份步入艺坛。1937年,约翰 · 凯奇发表了名为《音乐的未来》的宣言,其基本思想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听到的大多数噪音都是迷人的。”“要捕捉和控制这些声响,不是作为声音的效果,而是作为音乐的手段来运用它们。” 凯奇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日常性(living) 。他音乐理论中的“偶发性”和“非确定性”曾经给白南准很大影响。1943年,凯奇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他的模拟日常音响的音乐会,思想变成了行动。当时的凯奇任教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阿伦·卡普洛(Allan Kaprow)、阿尔·汉森(AL Hansen)和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等人都是他的学生。凯奇的音乐课程还促使波普艺术、偶发艺术和激浪派走向了使用多媒体为创作主要媒介,他重视环境互动性的总体艺术理念给整代造型艺术家带来了无数灵感。

  FM3的风格可以归至环境音乐(Ambient),环境音乐多采用音效和采样,制作表达创作者心情的气氛音乐,旋律和节奏在音乐中显得并不重要,代表人物为布莱恩·伊诺(Brian Eno)。凯奇的作品《4分33秒》就是最为著名的环境音乐作品,它是一首为钢琴而写的完全无声的音乐,也是“为任何乐器所作”,没有任何音符,钢琴手大卫?杜铎(David Tudor)虽然面对着他的乐器,但不作任何演奏,听众坐立不安与杂乱的声音,包括交头接耳等声音都成了4分33秒的作品。此作品与东方的禅宗有相通之妙,刻意制造的无意识或者潜意识的声音转化为新的艺术形态。

  唱佛机是亚洲佛教徒常用的小盒子,内置的记忆体装着梵呗或者佛号。FM3也发明了自己的唱佛机(Buddha Machine),他们把佛号换成了九段声音素材,做成七种颜色。FM3将他们的现场表演称为“佛打架”,由“Buddha Machine Box”得来。演出通常分为两个部分,成员表演完后,观众拿唱佛机做自己喜爱的声音拼贴。九段loop随着观众选择效果都是不同,可以六个听,四个听,也可以高声听,低声听,现场也变成为一个依据不同音景而变化的空间。美国的Grooves杂志和boingboing网站都提到了唱佛机“反i-pod”性质,在i-pod已经将人异化成了“i-poder”时,小塑料盒子的FM3唱佛机则变成了重新唤起听觉的潜意识与进入冥想世界的密钥。

图说:


物质气体展览现场 摄影/娟娟


FM3现场演出 图/东京艺术工程


唱佛机Buddah Machine 图/东京艺术工程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