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ngela
看到一组文具的图片,感慨广告设计别出心裁的同时,又发现它们无意中道出了设计的一个重要现象。
那就是:优秀的设计往往源于巧妙的减法。
朋友推荐我一本很棒的书——《最佳设计100细则》(此书同时还劝告设计师:使用公认的设计原则能增加成功设计的概率,优秀的设计师有时并不理会设计原则,但是,他们这样做,尽管因违反原则而付出了代价,他们往往会进行一些补救,取得最佳的效果。如果没有这个水平,还是遵循设计原则为好。此为题外话。),其中好几条都与此现象有关,比如:
1、可识别性:任何人,不论其感知能力如何,都能一眼识别出设计,都能使用该设计;
2、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有两个功能相等的设计,那么选择最简单的;
3、不必要的元素降低设计效率,增加不可预料结果的几率;
4、识别优于回想:对事物的识别记忆比对事物的回想记忆要强;
5、……
另外一本最近比较火爆的《Don’t Make Me Think》一书的作者也谈到:“去掉每个页面上一半的文字,然后把剩下的文字再去掉一半。”
他称此为“Krug可用性第三定律”。这是他受益最深的一条原则,“有力的文字都很简练。句子里不应该有多余的文字,段落中不应该有多余的句子。同样,画上不应该有多余的线条,机器上不应该有多余的零件。”
可见不论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的同行,都认同这个说法。
尤其在产品功能越做越多,越做越复杂的当今,通过简洁高效的界面设计,保证用户能正确地、轻松地使用产品,越发显得重要。
道理大家都很清楚,我希望表达的是,当我们在解决设计难题的时候,要吝啬,再吝啬,每一根线条、每一种颜色,都要把它想像成自家钱包里的现金,能省下一点算一点,而不是总想着增加什么东西来解决目前的问题。
当然,怎么省,省在哪里,省得是否适当,仍然是一件错综复杂的工作。
相关图片:
|